即時文摘

【網絡文化】搞網媒 先要識玩facebook?(文.山嵐) (09:16)

記得大概去年此時,香港媒體界風起雲湧:代表「傳統」的紙媒如明日黃花,倒的倒、縮的縮;而代表「創新」的網媒招兵買馬、正要大展拳腳。一年之後的現在,筆者由一個門外看客成為網媒的參與者。預計中「是時候」的改變似乎雷聲大雨點小,但放眼各地,網媒遍地開花,肯定是「facebook最開心」(筆者沒有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戶口,無法評估發生在這些社交平台的現象,也希望有更熟知的朋友可以指教)。

其他文章:【開天窗之後】沒有執總姜國元,就沒有作家安裕(文:四維出世)

今日香港,不論男女老幼絕大多數都是「低頭族」。各個社交網絡平台對於今日的香港人而言,基本上與水和空氣無異,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進入傳媒行業時間不長,但在筆者的觀察之中,對facebook成癮的可不止是個人──網媒對facebook的依賴,也是事實。

社交網絡成癮豈止個人

在facebook有活躍頁面的網媒,主要的內容都是在媒體主網站先更新的。不論是主流報章的網上版,還是沒有報章「打底」的網媒,其實都採用「先網站後facebook」的模式。尤其是有多元頁面設計及排版自由度的wordpress出現之後,更多獨立的網上傳媒只要有自己的伺服器,都可以租用wordpress域名運營、經營新聞內容。

可是經營內容(不論是自家製作,還是轉載「抄台」)不會自動令網站為目標讀者所知。於是,社交媒體作為中介就成為必要一步──在facebook建立媒體的頁面,然後在facebook發帖「推文」以吸引更多facebook用戶進入網站。因為依賴facebook賺取主網的點擊率,反而令網媒對facebook投放比主網站內容更多的心力。而其實操作facebook絕對不是如筆者入職前想像的簡單……

即使是個人,都會對在facebook發帖的like和share的數字感到敏感——如果未到「焦慮」的水平。更何况是依賴facebook傳播的網媒呢?這些like、share和其他數據代表着吸引「廣告」這個網媒主要收入來源的實際收視數字。

我們都是「收視」奴

在香港計算電視收視率有獨立公司負責,而facebook的收視計算是不求人的:以內建於網站的「演算法」決定。筆者在操作facebook頁面時,可以看見帖子的like、share及reach的數字:而reach的數字就是「收視」。

「演算法」是操控一個頁面生死的工具:對於網媒而言,「傳播」自然是第一要務,在facebook如何讓更多人看見自己頁面發出的帖子呢?facebook演算法時有更改,光是筆者入職大半年,就聽說過幾套不同的計算方法:不論是圖片中文字佔的比例大小、facebook發帖中外部連結數量(這很關鍵:主網站的收視很大程度來自facebook),以至最近的「停留時間」……不一而足。對於筆者所在較少資源的網媒而言,不但主網站圖文,為了收視率也必須「同facebook玩遊戲」。管理員絕對需要「周身刀」才能夠應付facebook頻繁的規則變動。

其他文章:制度的錯:進入研究管治失敗的年代(文:黃偉豪)

「演算法」比「老大哥」更厲害

但往往令如筆者的小規模網媒管理員沮喪的是:認真、「有深度」的內容往往比一些(不論是自己的網站還是其他網媒)浮淺,甚至真偽不分的內容在facebook更難搶收視(近日偽托楊絳的〈100歲感言〉即使證偽後仍被瘋傳,也是最新的一例吧)。到底為什麼呢?固然,所謂「網上熱話」也不是完全「冇路捉」:例如這個農曆年期間,分享對旺角衝突的圖文(最好圖文並茂),不論立場如何都是點擊率的保證。不過如這個規模的事件絕對是難得一見了。

廣為不少網媒同行所知(若未至於「惡名昭彰」)的,是facebook演算法所造成的「同溫層」結果:facebook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在此即「按讚專頁」及按讚帖子的紀錄)去將不同帖子放到一個facebook用戶的「新聞動態」(Newsfeed)中。奧威爾在《1984》裏面說「老大哥正在看着你」,今日的facebook也同樣地用演算法,更為科學、精密的控制着我們汲取資訊的胃口。《1984》的主角可以關掉電視逃避監控,但今日我們已經分分秒秒不能離開社交網絡了……

於是乎,對親政府/建制派網媒讚好為主的用戶,比較少看到如《蘋果》、「立場」的帖子;而讚好本土派網媒為主的用戶,也很自然會比較少看到非本土派的帖子……如此類推,在今日香港撕裂的不同立場之中,不同立場的網媒都能找到立錐之地,但同時觀察、了解不同立場以至「溝通」,都更加需要用戶的自覺了──但是在處處「方便」用家的社交媒體設定中,多做幾步又談何容易?

我們是不是都捉錯了用神?

對facebook的依賴,卻很有可能只是我們捉錯用神的結果。筆者也有一段為了在facebook「衝收視」,不斷推文發文的日子。可是奇怪的是,有些帖子雖然在facebook的收視甚高,但是在網站內的瀏覽數字卻是不成比例的少。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在facebook以專頁發帖時迴響甚少,卻在網站統計中有亮麗的數字。這些例子的存在,對筆者而言是個提醒:facebook和實際傳播效果,是兩組不同的數字。也就是說:上文所假設的前提,即是「facebook是帶動媒體網站收視的主要平台」是否成立?筆者觀察數據,這句說話仍然可以成立(如果有行家看到不同的結果,也希望賜教)。然而,也不能忽視確實有些帖子,在facebook的傳播過程會令人不停瘋傳,卻不會真正按下連結……

不過講到尾,所有關注都在收視。當年布赫迪厄著書《論電視》,指出電視本來作為一套可能帶領人類走向解放未來的工具,變成被商業邏輯全面滲透的新壓迫機器:而商業邏輯則多以「收視」之名去展現。今日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而網媒的湧現雖然看似令資訊以至文化的生產更加平等,但是卻似乎慢慢如同電視一樣,在爭逐收視的遊戲之中迷失自己:心力要更加考慮觀眾數字的增長,而對內容及質素應該投放的關注則被轉移了。

另一方面,作為普通觀眾,如果依賴facebook也只能夠徘徊於回音牆中,以為手機電腦之中的就是「真實」。現在我們同時是資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卻只能在社交平台精準的計算之中,在自己的世界中打轉——人類歷史上還有比這更大的牢寵嗎?

作者簡介:現為傳媒從業員。在新媒體編稿寫文之中慢慢思考「新聞」這一行

(原文載於2016614日《明報》世紀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周日話題:你的故鄉我的本土 他的分裂(文:王慧麟)

其他文章:少年的滋味,你懂嗎?(文:何德漢)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