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本土的想像與現實:「中國衝擊」背後的民族意志(文:王卓祺) (10:48)

現在的香港流行講「本土」,究竟「本土」是什麼意思,與分離主義又如何分辨?若從中國近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土」又算什麼,可否應對日本歷史學家溝口雄三提出的「中國衝擊」背後的民族意志?本文是筆者在香港發展論壇有關「本土」的研討會的發言而撰寫的文章,嘗試回答這一系列問題。

其他文章:【港獨爭拗】自決與港獨(文:瑋康)

分辨本土主義與分離主義

「本土主義」指以倡議本土文化、身分認同、歷史、經濟、生產、環保、政治決策為先的主張。本土主義贊成地方或社區自主,免於中央干預,地方身分認同及參與地方事務的權力。本土主義的前提是國家認同,是國家定位問題,不然便會產生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指尋求政治上的分離,要求從一個國家分裂出來,組成一個新的主權國家。

分離主義屬於貶詞,分離主義分子傾向用本土自決、自主等較中性詞彙。「自主」、「自決」的詞彙源於西方文藝復興主體性思想的冒起,以挑戰中世紀宗教、君權對人的蔑視及壓制。主體性(subjectivity)是指人在生活實踐中有能力自主、自由追求其認為有意義的目的或夢想的特質。主體性可以想像出來,是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自由意志的體現。

筆者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香港分離主義運動還是處於萌芽階段,但它應該是始於21世紀初的本土運動。本土運動較為著名的例子有清拆並重建利東街事件(2004)、保留舊天星碼頭事件(2006)、保留皇后碼頭事件(2006)、反高鐵事件(2009-2010)、「香港人優先」成員擅闖軍營事件(2013)等。

當大家還以為擅闖軍營事件是一小撮年輕人少不更事,不及一年,香港最高學府的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便先後出版「香港民族」、「港獨」等專號,公開提倡「香港獨立」,挑戰一國兩制的底線。

筆者以為上述提及的香港本土運動性質是文化,背後理念是集體回憶、環保,但在民主化及自由化的社會氛圍,加上香港難民社會歷史遺留下來的反共心態,便容易造成「一國」國家定位的缺位。2012年反國民教育事件便是明證。本土(文化)運動逐成為分離主義的溫牀。

究竟香港分離分子所講的「香港民族」是如何想像出來的?

上文提到主體性的概念,它是唯心,意思是可以脫離社會現實憑空想像出來的。「香港民族」就是這樣透過主體性的想像建構出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追蹤到它的思想根源。1991年西方民族學者班納廸.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書《想像的共同體》。他界定「民族」/「國家」(nation;台灣中研院副教授吳叡人的譯本用「民族」)為「有限邊界及擁有主權的想像政治共同體」。相對於一般政治學者,安德森不重視民族或國家想像的前提是有獨立的軍事武力,及獲得其他國家的承認。他專注於想像共同體如何形成,而沒有如一般歷史紀事,詳述獨立的經過及人命損失。他舉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在南美洲發生的一系列西屬美洲所謂歐裔移民(Creoles)對西班牙帝國的民族意識的起源。客觀上,對於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這種敘述可說是浪漫化及簡單化了分離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安德森筆下歐裔移民與西班牙人同文同種,但想像出分離於西班牙的民族意識,最後分裂成18個不同的國家。

當然,想像的民族立國缺乏了歷史承傳,香港的分離分子完全迴避了中國及香港的歷史,以為憑着想像空間便可以天馬行空。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中國歷史,有血有淚,值得我們回顧一下。

中國大歷史與近代的百年恥辱

西元前221年秦帝國統一六國,成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文字統一的王朝。中國5000年文化及政權更替 ,並非想像的政治實體。港大前校長、歷史學家王賡武在《中國的中國性》(英語)一書的講法是,西元前221年秦統一至1991年,統一共1074年,半統共673年,分裂470年。中華民族具有強烈適應力及延續力,非其他古文明可比。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天下觀,即分裂或朝代更替只是換了皇權,中國還是具有深厚文化底子的中國,分久必合。當然,這個天下,在1839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及1894年的甲午戰爭,先後被歐洲的英國及亞洲的日本打敗。從此以後,那份天朝文明的優越感,亦喪失殆盡:中華民族才正式進入近代弱肉強食的民族國家森林法則的世界!

其他文章:【港獨爭拗】偽本土害死真本土(文:張志剛)

要明白中國人對鴉片戰爭開始的百年恥辱,一定要知道中華民族優越感的由來。我們就以中國與日本及周邊國家的一段歷史作例子。根據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的講法,十五十六世紀明朝中國的朝貢其實是對周邊國家的「德政」。他敘述一段日本如何通過對琉球戰爭以獲取朝供地位。韓毓海慨嘆朝貢是花錢買效忠,單是1453年,僅日本的朝貢團便運走 50,118,000文銅錢。亦由於這個原因,明朝便終止了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鄭和的艦隊(1405-1433)比西方發現好望角及美洲新大陸早了七八十年。

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背後其實是幾千年文明的優越感及自以為身處世界中心的民族定位。然而進入近代,面對船堅炮利的「歐洲的衝擊」,中國文明突然土崩瓦解。「五四」運動就是代表對中國文明的否定。今天,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國恥還未忘記。但是,這個世界已經由於中國大國崛起而慢慢改變過來;但是,我們身邊很多人還是視而不見。日本歷史學者溝口雄三「中國的衝擊」的觀點值得參考。

「中國的衝擊」與封閉的歷史

最近看了溝口雄三《中國的衝擊》一書,深有體會。筆者認為將當前日本頑固的右派比喻香港正在萌芽階段的分離分子,甚至一般親美的自由派人士亦算恰當。溝口雄三從近代史的角度看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背後其實是中日歷史長河的暫時被顛倒的優劣次序而已。即是說,日本人以為「脫亞入歐」便假設先入歐者是民族優越者,中國當然是落後的國家及民族了。

但是,對中國崛起深有認識的溝口雄三警惕他的同胞,不能無視21世紀中國大國崛起,及隨之而來日本工業的「空洞化」。他十分有遠見:2012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商品貿易總額排第一位,及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及製造國;2030年中國本地生產總值可望超越美國。

溝口雄三好像是提醒日本右派,不要再用美國主導的冷戰思維來看中國。所謂「冷戰思維」是什麼呢?就是當下香港正在上映的「自由民主的香港」(溝口雄三原文用日本)對「不自由無民主的中國」,而無視中國在經濟、民生、民主及人權的巨大改變,就算是異於歐美的模式。溝口雄三將這種思維稱之為「封閉的歷史觀」,停留於某一件人權事例,但卻遺漏更多正面及全面的改變。

總結:何枝可依!

「本土」的想像完全不是問題,值得歡迎;不過,若前提沒有國家定位,便是分離主義的溫牀。觀察香港一些冒起的「本土派」,他們的所謂「本土」,其實是分離主義的掩飾。在他們的想像之中,沒有中國5000年的歷史,近代100年的恥辱。在缺乏歷史的民族意志,本土的分離主義想像只是空想。

「中國的衝擊」不止影響日本、歐美世界,不可能不影響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若我們有一個中國民族的歷史角度,不難理解絕大部分中國人——香港、中央政府、內地普通人民為何會義正辭嚴的對分離主義說不,國家統一是沒有妥協的餘地。這個想法或民族意志,不是想像出來。估計二次大戰中國死了1500萬至2000萬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歐美列強的半殖民地,國家動盪,民不聊生。今天才真正的大國崛起,吐一口百年恥辱的烏氣!

一些香港的年輕人,只有想像,不知中華民族近代的苦難!最後,筆者贈予分離主義本土分子一句:《何枝可依》(北大教授李零近作)。今天你們有大樹好遮蔭,但是不懂珍惜得來不易的國家主權獨立和社會穩定。這是何等悲哀!

作者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

(原文載於2016428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從4個角度看香港本土利益的發展空間(文:屠海鳴)

其他文章:失去的自決權(文:王慧麟)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