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炒姜事件看新聞管理(文:蘇鑰機) (09:21)

上月《明報》突然表示因財政問題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員工認為原因不明不白,引來社會各方關注,有些專欄作家「開天窗」抗議,又有團體發起在明報門前集會,明報工會更考慮罷工。上周管理層開始釋出善意,邀請前資深員工梁享南出任代執行總編輯,雙方有意願化解危機。

其他文章:懂得降溫的勇氣與智慧——向明報職工協會學習(文:任建峰)

最近我和陳淑薇編輯的新書《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剛出版,此書源於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新聞教育基金、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一些研討會,有很多老總級人馬分享了他們的管理經驗和智慧,其中內容對「炒姜事件」可以有5點啟示。

應「領導」而非「管理」員工

第一點啓示是管理和領導的分別。邱曉文指出,新聞人不喜歡被管理,所以主管應該去「領導」而不是去「管理」員工。「管理」是技術性的,管理者置身事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處於對立,後者被前者擺佈。「領導」則是一種藝術,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是事物內部平等的元素,兩者目標一致。邱曉文認為管理是媒體經營的必要之惡,而且傳媒非常特殊,因為傳媒人要有自由和獨立思考,這和管理格格不入。

陳景祥認為,領導是指帶領一伙人做出比期望還要高的成績。領導者要有遠見,能夠洞察公司的前景如何,然後要有人負責和執行。領袖的特質是有遠見和有行動,而有遠見但無行動的是夢想者,有行動卻無遠見的是實務者。

嘗試了解衝突 化解誤會

第二點啓示是老闆和員工應如何相處。盧永雄表示,多些從老闆的角度看事情,不等於是認同老闆的看法,但要懂得老闆的思考方式,爭取妥協雙贏。員工只想打工賺錢,同時追尋理想做好新聞;但老闆冒風險做生意,始終要求賺錢這個目標,員工可能沒太理會。這是傳媒行業永恆的錯配。

第三點啓示是怎樣溝通及建立團隊。人們常以為領導一般都是要操縱和改變別人,作出許多改動,但陳景祥認為領導者能和人溝通是最重要的。陳淑薇說大家要懂得易地而處,做起事來一定會更好,對彼此的體諒也會更多。我們要嘗試了解兩邊的矛盾衝突,嘗試化解誤會。

所有從事管理的人都需要有團隊精神。陳早標談及建立團隊的3個難題,包括時間不足、人才不足和資源不足,並提出解決之道。李月蓮指出,世界趨勢是邁向知識社會,傳媒高層不要把作為知識工作者的記者視為下屬,應視他們為工作伙伴,就如交響樂團的指揮和樂師一樣,大家各有職能。網絡世代興起,如何管理年輕人也是個重要議題。他們有其特點,管理者要激發他們的熱誠,欣賞和鼓動他們,要能將心比己,欣賞他們的優點。

不斷求變 才能適者生存

第四點啓示是如何面對危機及作出改變。在逆境中求存,關偉深有體會。他指出香港傳媒要不斷求變,才能適者生存。當時他在亞視工作,老闆會不斷地提醒大家是在逆境之中,要經常警惕自己和有危機感。壓力可轉化成動力,使大家不斷產生新構思。

我和新聞業友好曾經參觀很多美國和歐洲的新聞機構,看到外地媒體近年的12個新趨勢,涉及改變內部運作、重組架構、設立新部組、改變思路、轉移重點、與其他機構合作競爭等。新聞界要配合科技的變化和受眾的需要,要時常在變。單志民和趙燕萍也看到媒體數碼化帶來的巨變。新聞工作者都要能夠寫文、拍片、出鏡、配音、在網上編輯搜尋。大家天天在鬥快、鬥準、鬥深入,還要努力為公司增值,開發新產品。

求同存異建互信 走向雙贏

第五點啓示是危機發生後,如何檢討及解決問題。有關今次事件,明報管理層及員工應該把握契機,盡量減低事情的不良影響之外,並發揮正面思考,在烏雲中找到一點亮麗的銀邊。其實大家的共同願望是把明報辦好,這個願景有利於公司、讀者和社會。重要的是員工和管理層能夠找到共同點,求同存異,建立互信,走向雙贏。雙方應該多找機會真誠討論,一起解決現有及以往累積下來的問題。

長遠而言,明報可以邀請讀者、作者及其他相關人士集思廣益,一起探討並重新確認辦報的核心價值。除了公開表示「編採方針保持不變」之外,或許更可因應時勢在執行方面作出修訂改良,令明報辦得更符合大家的理想。

總括來說,希望新聞界的高層不單止是管理員工,還要懂得領導。傳媒高層可以更善待員工,記者也要多明白老闆的心態和困難。大家能夠經常溝通,建立有效團隊,應付內部及外部出現的各種問題,及作出適當反應改變。當出現危機後,要迅速檢討及解決問題,力求達到「烏雲銀邊化」的效果。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原文載於2016512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明報》的傷疤(文:李慧玲)

其他文章:【教育政策】論盡教育:被扭曲了的全日制(文﹕王師奶)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