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群育學校風波】喪失為人師表的品行和資格(文:吳志森) (10:45)

已經是30年前的舊事了。在我長大的東頭邨,非政府機構籌備開設唐氏綜合症服務中心。居民擔心會為社區帶來不可預知的危機,群起反對,有些激動的街坊更用石頭打爛中心的玻璃窗表達不滿,氣氛一度緊張。好在中心還未正式投入服務,否則後果堪虞。後經機構負責人耐心講解,更帶居民參觀有關服務,風波逐漸平息。經過漫長的30年,唐氏綜合症中心的服務,風雨不改,從沒間斷。

其他文章:李嘉誠(及所有人)的道德抉擇 (文:李偉才)

約20年前,政府計劃在九龍灣健康中心提供愛滋病治療服務,附近麗晶花園居民擔心對社區的健康和環境構成威脅,群情洶湧,超過1萬人簽名反對,居民更搭建「司令台」作長期抗爭。中心落成啟用,上班的護士和職員更受到居民辱罵和滋擾,有員工忍受不住離職。居民的行動持續經年,後來在輿論壓力和官員堅持下,紛擾才逐漸化解。

東頭邨是基層公屋,麗晶花園是中產社區。無知、偏見和歧視,無分階級,卻與民智有莫大關係。當年,居民對唐氏綜合症和愛滋病認識有限,無知產生恐懼,恐懼催化偏見,激出不可理喻甚至傷害別人的行為。意想不到的是,民智未開的野蠻,在二三十年後重演,主角竟是一群資深教育工作者。

教育者應深明有教無類的道理

位於大嶼山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是專門服務有情緒和行為問題學生的群育學校,校舍已有半世紀歷史,早已破敗不堪。教育局計劃將學校遷至屯門山景邨附近,但鄰近的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以擔心影響該區學生為理由提出反對,學校已收集79名教師及教學助理簽名,要求重新評估遷校影響,並得到該區建制派區議員聯署支持。

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蔡國光早前去信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要求暫緩或否決在該區興建群育學校。信件引述教育局的政策文件,稱「群育學校只收錄情緒及行為問題中等至嚴重的學生」,包括經常逃學、輟學、離家出走、受黑社會控制、吸毒、邪教活動、性濫交、援交等,指該校學生「存在較大機會與社區內不良分子、黑社會結聚的可能」,不適宜坐落在中學林立及多個公共屋邨圍繞的位置。

蔡國光接受媒體訪問,更這樣形容群育學校:「會唔會影響我哋學生返學放學」、「你話係咪擺咗個炸彈喺度……我唔知邊個傷」、「老實講,如果佢係正經返學,唔使去群育學校啦」。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明有教無類的道理。蔡國光校長反對群育學校的理由,竟然與上世紀東頭邨居民反對唐氏綜合症中心的大叔、麗晶花園居民反對愛滋病治療中心的大媽,幾乎一模一樣是無知、歧視和偏見。把群育學校形容為「炸彈」,實在令他的老師蒙羞。

群育學校不是新生事物

無知不是罪,但無知卻扮成權威傷害別人,就不可原諒。作為教育界人士,公開發表意見,尤其涉及與教育相關的意見之前,只要稍為謹慎,稍微做點資料蒐集,就不會鬧出這個令人齒冷的天大笑話。

群育學校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新生事物,歷史可以上溯幾十年。群育學校也不是如無知和偏見的教育工作者的想像,只在與世隔絕的偏遠「山旮旯」。香港有7所群育學校,除了計劃遷校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位處大嶼山,其餘6間,都在市區,包括深水埗、長沙灣、觀塘、牛池灣、黃竹坑等交通便捷人煙稠密的住宅區。更重要的是,群育學校存在多年,與毗鄰學校相安無事,沒有抗拒。

長沙灣的聖公會聖多馬小學,在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這間群育學校的對面馬路。校長譚先明接受媒體訪問,這樣描述他們與群育學校學生相處的經驗:「我自己經驗喺呢5年裏面,我未接過任何因為我哋嘅學生同佢哋學校嘅學生發生一啲事情,要我哋學校跟進處理嘅個案,等於旁邊有另一間學校一樣,大家和睦共處。」

蔡國光校長及其領導的學校同事,如果不知道群育學校究竟是什麼,在發表意見之前,可先請教有經驗的同行,就可避免人云亦云,淪為教育界的笑柄。

看見蔡校長的「偉論」,輿論嘩然,教育同行的批評接踵而至,幾乎無間斷的在網上洗版。蔡校長所屬的學校終於發聲明,指學校對群育學校的負面描述,是引錄自教育局的文件,引致公眾對群育學校和學生的負面印象,表示歉意,並承諾與群育學校加強溝通,但仍然拒絕撤回反對遷校的立場。這種諉過於人半心半意的所謂道歉,無法改變蔡校長及其同事無知、歧視和偏見的形象;更使人懷疑,用如此心態看待不同類型的學生,是否已經喪失為人師表的品行和資格?(samngx123@gmail.com

(原文載於2016511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群育學校風波】校長(文:趙崇基)

其他文章:【教育政策】論盡教育:被扭曲了的全日制(文﹕王師奶)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教育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