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movie chic movie style:《初戀無限Jam》廢青打Band重生記(文:皮亞) (08:24)

從前有個廢青,讀書不成,搵埋幾個朋友去打Band,長大後,他成功了,做了電影導演,他叫John Carney。很多人喜歡他的前作《一切從音樂再開始》(Begin Again),今次新片回到少年時。

其他文章:做人真的不要忘記歷史(文:劉睿)

以前沒有「廢青」這個詞,年輕人當然會被長輩罵「頹廢」、「沒出息」,更常聽到的是「生嚿叉燒好過生你」,「生嚿叉燒」此話何來,諗極都唔明,不過算了,反正大哥叉燒又幾好味。今時今日,動不動就罵人「廢青」,但講吓講吓,成件事又「潮咗」,廢青開始同文青有點接軌,舉手自認廢青,更可以紓減壓力,落得一身輕,別人都預了你做事會做得不好,沒什麼好怕,更何况,一旦廢青發力,突然做了幾件好事,人家更會對你另眼相看。看《初戀無限Jam》(Sing Street)就有這種感覺,廢青一係唔玩,玩起上來,立即變「沸青」,熱血沸騰,叫人刮目相看。

《初戀無限Jam》由一個廢青開始,再聯群結黨組成一班廢青,他們走在一起的條件,是一定要夠廢,有很多很多時間,做大人認為是很廢的事,就是打band。導演John Carney設計人物角色時,以一個家嘈屋閉的家庭做核心,父母日日喊離婚,三兄妹蔽在家中鬥廢。故事有趣在,廢是有承傳的,家父有點廢,他無法處理和承擔一頭家,哥哥擺明廢,日日窩在房間聽搖滾音樂,承傳下來,十幾歲讀初中的弟弟,就廢埋一份。

學校到街頭 只廢不壞

背景是八十年代,是男主角初中時期,所謂廢,不止是個人問題,是嘗試把整個社會的頹廢氛圍刻劃出來。先是家庭,繼而是學校,男主角轉校成為插班生,但新校像男童院,除了曠課逃學,就是打架欺凌。故事喜劇成分高,學校由學生到神父校長老師一齊失控,誇張到令人發笑,特別是校內神職人員,索性跟學生一起「煲煙」,在上帝面前失態,真是上帝也瘋狂。

學校還有個好打得的惡霸,叫插班生男主角入廁所脫褲子跳脫衣舞,gay到不行,令人想起靠虐待小貓來耀武揚威的社會失敗者,可憐又可悲。結果,男主角就跟校內生得最細小、最樣衰的箍牙仔成了好友,是很典型的交友程式吧。

這不能算是校園片,因為故事不是說師生關係,反而有點像美國導演Richard Linklater拍的《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校園廢青遇上搖滾音樂,藉音樂,講成長。《年少輕狂》的一群高中學生哥,百厭好多,擺明是油脂飛,《初戀無限Jam》就比較純情,幾個男孩只廢不壞,男主角喜歡了每天站在學校門外,自稱是模特兒、自稱在等男友的壞女孩之後,他的人生突然找到了目標,非常積極地,為了討好女孩,度出一條橋,自稱Band友,邀請女孩做MV女主角。

導演都柏林成長記

由《一奏傾情》,到《一切從音樂再開始》,再到《初戀無限Jam》,John Carney完全建立了個人的電影風格:電影、音樂、愛情,三種元素,缺一不可。每部戲都自編自導,自己寫音樂,還寫自己的故事。《初戀無限Jam》是他的半自傳,講他少年時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成長記憶,戲中男主角跟朋友組成樂隊「Sing Street」,其實借用了他在都柏林讀的學校「Synge Street CBS」發音而成,影片還去到學校取景,影射色彩強烈。男主角順理成章成了他的代言人,苦悶時自己彈結他,起初是為了女孩而努力寫歌,後來愈玩愈認真,為了女孩,也為了音樂,最後還為了未來人生,而全身全力向音樂投奔。

John Carney是音樂通,把成長時聽過的流行樂隊、流行曲,甚至在電視看過的音樂錄像,都搬出來,老套當時髦。戲中經常提到樂隊Duran Duran於八十年代的音樂、錄像與時裝,那種笑死人的樂隊制服,及嚴肅得來很奇怪的表情,全都是搖滾、叛逆、我行我素的文化。戲中的boy band有樣學樣,還因為扮相太騎呢,自嘲成了「gay band」。

John Carney把一系列音樂電影發展得很成功,《一奏傾情》講樂手街頭賣藝,借音樂抒愁,外國街頭賣藝文化深厚,街頭樂手造詣往往達專業級數,不知是否影響所及,香港近年也多了喜歡音樂的年輕人組band,在街頭獻唱,自嘲廢青,唱唱吓也有不少變成獨立樂手,搞獨立音樂,沒能力出唱片,就把歌曲上載到音樂程式讓人聽。

這種從街頭賣藝到獨立樂手的進化,正是《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的故事。昔日的獨立樂手,失去了吸引力、創作力,於是轉行做經理人,發掘出失戀歌手,帶她走上紐約街頭,跑上大廈天台,玩現場錄音。把本來應是缺陷的空氣聲、環境聲,變成是一種獨立風格,城市質感。因為失戀,女歌手創作了很多感人的歌,沒有了愛情,創作就沒有繆思。

音樂感染無望到有夢

《初戀無限Jam》從《一切重音樂再開始》刻劃現代城市的空虛,一下子回到個人成長的失落,兩者都靠一支結他奏起來的音樂,治療創傷,燃點人生希望。《初戀無限Jam》後段一場學校禮堂演奏會,簡直是廢青不再廢,而是有heart有feel有能力的唱作樂團,歌曲一首接一首,唱得肉緊成頭汗,全都是為了女孩而唱,不似是看電影,更似是看音樂會,看時體內熱血也跟着搖滾,腳也按捺不住在擺動,在輕踏。音樂的感染力是很強的,這亦是John Carney電影通俗的魅力。

戲中男主角哥哥的角色,對白句句有骨,是一代叛逆青年對人生、對家庭,對社會失望的控訴,他的打扮,及狂躁又憤世的舉止,很像胡士托的嬉皮士,是那一代青年的反映,他們什麼都不再相信,只信音樂信自己。

《初戀無限Jam》刻劃愛爾蘭都柏林頹廢、年輕人沒有未來的氛圍,最後燃點起夢想,來個happy ending,實行廢青出走,坐船去倫敦。這只是一個夢,因為故事沒有再說下去,沒有說未來,但起碼還可以發春秋大夢,去倫敦,找機會。反觀香港,就算有夢,都不知可以去哪裏追尋,塘水滾塘魚,大人世界呃呃騙騙掠水移民還要玩連任,廢中廢過廢青多多聲,寧願他們坐洗頭艇返大陸好過。

文:皮亞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65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十萬水急》:尋找繩子的故事(文:程思傳)

其他文章:《少年滋味》:而今識盡愁滋味(文:日光)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電影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