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這都市已吃夠血腥(文:莫哲暐) (12:44)

本學年開始至今,總共19名學生自殺。一兩人自殺,可能是「個別事件」,但一連串自殺卻肯定是社會問題。我們的城市病了。

每當看到有青年、學生自殺,不少中老年人便會斷言:「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抗逆能力太低!」、「現在的生活條件遠比二三十年前優厚,年輕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以前也有公開考試,剛畢業也要辛苦工作,努力捱出頭,你們太懦弱了!」等等。網上亦有流傳一名教師表示,現在的學生無心機讀書、懶散、無責任心,根本談不上什麼壓力。這些言論,很膚淺,幾近涼薄。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壓力,問題是社會能否令人看見希望和意義。你以一群懶散的學生去證明現在所有學生都無壓力、教育制度無問題,猶如指着一群流行性感冒的患者說:「我的親朋戚友都很健康,所以你們都無問題,感冒並不存在。」

大家無謂再欺騙自己,說外面一切正常。

香港教育兩大特點令人窒息

要剖析學生連環自殺的成因,確實很困難,肯定有多個因素。這19名自殺的學生,有讀書不好的、有成績不錯的,有大學生、有中學生,要找到共同近因,或許不可能。但我們都知道,他們都曾活在當今香港教育制度下。因此,把矛頭指向教育制度,合理不過。以下是其中一種分析:

香港教育有兩大特點,均令人窒息。一、競爭至上。由未開學始,你已經要競爭。Playgroup、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每天都在爭。要贏,同學就要輸。你是靠踩低他人出頭的。二、只有一把尺——分數。求學就是求分數。心裏或許想求知識,但現實是分數從來都比知識高。考試考得好,就是成功。所謂德智體群美,比不上成績表上的一個「5**」。運動好、音樂妙,但都無出路。因此不適合玩考試遊戲的人,學校並無你的生存空間。這關乎到整個社會制度。

「教育與社會」循環 把城市價值觀定型

教育制度與社會制度,互相影響。以往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建立了當下的社會制度;而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教育就按需求提供適當「人才」。當下香港,經濟結構單一,主流思想只以「錢」量度人的價值。讀「神科」,將來就可以高薪厚祿,成為贏家。因此,自己想讀「神科」,父母想你讀「神科」,老師也想你讀「神科」。人人要讀「神科」,收生分數自然愈爭愈高,成王敗寇(聽聞在港島某名校,舊生回校分享,校長先與全體拍照,再特別要求和醫科生合照)。這個「教育與社會」的循環,把這城市的價值觀念定了型。你贏了,便高高在上;輸了,便一直輸下去,過餘下的人生,浮浮沉沉。要逃離這個遊戲嗎?可以的,但首先你要家境良好。家境好,你可以讀國際學校,可以出國留學,甚至移民。若家境不好又想跳出社會主流的框框呢?可以,但萬中無一。而且假若你失敗了,代價沉重。

杜絕悲劇 須在社會結構制度風氣找根源

同一套制度,以往可能有效,可能獲得大多數人認可。但當政治經濟環境改變,思潮更易,制度便會開始失效。然而當日在制度中登上高位的人,卻拒絕承認時移世易,偏要繼續鞏固這套早已千瘡百孔的舊制度,斥責年輕人是「廢青」、不勤力、嬌生慣養、捱不了苦。要不,便輕佻地叫年輕人要「think outside the box」、出去闖、不要被「磚頭」困住,卻無嘗試建立機制去容許學生闖出去。說穿了,就是要維護既得利益與地位。學校奉殘缺制度為正統,要學生「行正路」;家長不是無奈配合,就是主動出擊,義無反顧要孩子操練入名校考「神科」。傳媒見學生自殺,就大聲疾呼說救救孩子,但到了放榜日,卻熱烈追捧考試狀元。茶餐廳師奶阿叔也天天樂在其中,批判「廢青」,斥責「𠵱家啲後生」。此乃共業。社會上有份建立或鞏固此吃人制度者,都應該反躬自問,究竟自己為下一代留下了一個怎樣的香港。應該帶頭反省兼領導改革的,當然是主管教育的官員。但那個叫吳克儉的人,卻只懂叫同學愛惜生命,說什麼「辦法總比困難多」。

自殺,肯定有個人因素;但把連環自殺歸咎於個人軟弱、後生「唔捱得」,是推卸責任,太不堪。你可以不同意本人以上的分析,但假若要徹底解決問題,杜絕悲劇,也必須在社會結構、制度、機制和風氣中尋找根源。夠了,真的夠了。這都市已吃夠血腥。

(原文載於2016年3月10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官媒訪問】//我們香港人真的要反省。有些年輕人以為按自己的想法去改變社會,香港就會好……//報道:http://bit.ly/24RRSmF【曾鈺成:若拉布等現象成常態 立法會必須檢討審議法案程序】...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3月9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