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美國太多民主 香港呢?(文:阮紀宏) (10:44)

《紐約雜誌》日前一篇文章,題目十分醒目:〈太多民主之時就是民主結束之日〉(Democracies end when they are too democratic)。作者主要是分析美國的選戰,但對「特朗普現象」形成的分析,對香港政治多少有些啟示。

作者蘇利文(Andrew Sullivan)認為,美國的開國之父,肯定考慮到多數人的暴政問題,所以設計的政治制度,在大眾意願與行使權力之間構築了堅固的屏障,權力的分割恰恰是防止「民主野火」的防火牆。儘管這樣,還是出現特朗普這樣的煽動者趁虛而入。

其他文章:一個看《樹大招風》的理由:可以見到肥彭個女!!!(文:吳愛達)

蘇利文將原因歸咎於媒體民主。新媒體的流行使每一個人都時刻在編一份自己的報紙,網上的辯論變得個人化、情緒化而且並非為解決問題,權威資訊來源不復存在,連基本事實都不顧。從而導致候選人愈情緒化,支持者愈多。

美國傳統的社交化渠道逐漸消失,全球化嚴重打擊工人,這一切都是政治精英沒有預料到,或者沒有提出過警告。而接受這些惡果的「新興窮人」從來沒有被諮詢過這種制度安排是否他們所願。特朗普的政治綱領就是回歸到這些深受其害的白人工人階級。「特朗普現象」的出現,完全是因為傳統的政治精英未能落實政治妥協,導致政治精英以外的人最終可能會用民粹和殘暴管治。

該文花了大量的篇幅鞭撻特朗普,其實是要說明傳統的政治精英雖然能夠做出很多政治正確的改變,包括接納同性戀、實現男女平等,甚至選出一個黑人總統。但奧巴馬也是傳統政治精英,他們沒有照顧到白人工人階級的現實需要。

香港的情况如何呢?年輕人以及工人階級的現實需要得到足夠的照顧了嗎?特朗普極煽動的能事,香港有這樣的政治人物嗎?香港的民主政制是煽動者的溫牀嗎?

(原文載於2016年5月4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加拿大讀者的憤怒(文:吳志森)

其他文章:本土的想像與現實:「中國衝擊」背後的民族意志(文:王卓祺)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