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特區官員「去國立」 有為台獨張目之嫌(文:吳志森) (09:35)

2004年底,居港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邀請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來香港出席「思索香港」系列論壇,以「從台北看華人城市的興起」為題發表演講。論壇日子臨近,同行的幕僚已獲特區政府發出簽證,但偏偏主角馬英九的簽證仍然蹤影杳然。記者向當時的香港保安局長李少光查詢,李局長睜着眼睛,面不紅氣不喘的用「語言偽術」回應:「特區政府沒有拒絕馬英九先生的簽證。」論壇結束,簽證還未發出,事實等同拒絕。後經傳媒查證,拒絕馬英九來港,是因為他曾經公開批評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並證實有人曾到台北勸說馬英九以公務繁忙為由取消行程,被馬英九一口拒絕。

其他新聞:邵善波批建制「搞搞震」 陳婉嫻質疑用意:火上加油令建制派有氣

大陸媒體 「國立」還有生存空間

10多年前這場風波,人們早已忘掉。有人會用這段舊聞,來說明特區政府對台灣這位國民黨統派,都如此小心翼翼嚴加防範,在主權先行、事事政治正確的大前提下,香港特區「去國立」事件,就不應該大驚小怪了。

若然這符合事實,大陸「去國立」應該比香港做得更徹底。先「百度一下」「國立」這個敏感詞,搜尋結果:國立大學圖書館出版社博物館……整整齊齊的列陳而出。點擊進去,還有內容詳盡的簡體字介紹。

大陸官媒姓黨,不論報道還是評論,與台灣有關的「國立」字眼,幾乎無一倖免的被刪掉,但間中也會出現漏網之魚。相關新聞圖片偶會「國立」現身,未被完全屏蔽,至今仍然健在。可見,管制得像鐵桶一樣的大陸新聞媒體,「國立」兩字還有一點可透氣的生存空間。

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不理應更寬鬆嗎?據《明報》《星期日生活》(3月27日)的報道,香港回歸後,由市政局到康文署,介紹台灣藝術團體或工作人員背景,場刊仍有「國立」兩字。「去國立」始於2007年曾蔭權擔任行政長官,曾德成出任民政事務局長的時期。究竟「去國立」是這位根正苗紅局長出的餿主意?還是他的下屬揣摩左派局長的上意主動迎合?日前,曾德成被問到「去國立」風波,卻有這樣回應:「哈哈哈哈哈,我普通市民點睇,同你係點樣睇都係一樣㗎……都有啲奇怪,點解會出現一個咁嘅事,引起咗你哋傳媒咁大嘅注意。」

「去國立」在曾德成任內開始出現,以「奇怪」的遁詞來顧左右而言他,就顯得不負責任、缺乏承擔了。

「國立」年代久遠,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陸續公布法令,確立高等教育體制,凡經國家部門批准成立之公立高等學府,都以「國立」命名。「國立」不僅遍佈台灣,中國大陸雖然早已「去國立」,但「國立」之校名牌樓,仍在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學保留着。

中共以馬列毛為正統,但為了政權的合法性,孫中山的遺像,在節慶日偶然會在天安門廣場出現,引起熱議。中共給孫中山改了一個古怪的稱謂——「革命先行者」,但香港不少課本書籍,仍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國父」的「國」,當然就是中華民國。為了政治正確,「國立」要去掉,那麼,請問,「國父」也要變成中共式的「革命先行者」嗎?

去「國」立「台」 裏應外合?

中共肆意歪曲歷史,把自己描繪成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完全抹煞國民黨軍隊在抗日主戰場的角色和戰績。最近,抗戰時期國軍參謀總長何應欽編著的《八年抗戰之經過》,再版時,香港中資出版社竟把內容刪減歪曲,拍馬逢迎,為中共的抗日史觀塗脂抹粉。上有好者,下有甚焉,特區官員揣摩上意而行,毫無章法地愈收愈緊,就一點都不會令人意外。

問題是,「國立」之「國」,正如「國父」之「國」,都是指中華民國。今天特區官員把「國立」去掉,一律以「台灣」稱之。去「國」而立「台」,正正符合台獨分子的胃口和策略,有裏應外合、為台獨張目之嫌。

是否如此?一直閃避龜縮的主事官員劉江華,應該盡快公開澄清。

其他新聞:【聯儲放鴿】耶倫:須採取審慎落實加息步伐

其他新聞:TVB翡翠台新聞 訪問片段現簡體字

(原文載於2016年3月30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另起爐灶?】繼去年港大學生會後,今年多間院校學生代表齊聲說無意再去維園,並商討「用自己的方式」辦六四活動……報道:http://bit.ly/1RxIA65【六四展館4‧15重開 將搬遷擴館】...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3月29日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