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大嶼山古蹟處處 翻天覆地發展,值得?(文﹕李佩雯) (11:37)

大嶼山的發展藍圖,隨着「第一屆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報告」發布,有更清晰的影像,大嶼山將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大嶼山居民馮小燕、本土研究社成員陸佳兒曾撰文批評,計劃書「展示了現代城市規劃最暴力之處——以各種策略功能掩蓋了任何原有地方的本土歷史」。

其他文章:跟着矛盾「去綠化」?從英國綠地爭論看香港土地規劃(文:趙靜怡、林芷筠)

大嶼山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方有五十個,他們質疑,一些已知的歷史,尚有很多需再考古探究,目前諮詢規劃中部分名為「文化與歷史」的主題,只涉及很少部分歷史,歸類為「康樂及旅遊」,便更遑論再深入研究大嶼山歷史意義。

在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眼中,具經濟發展潛力的大嶼山,究竟有何歷史及考古價值?

歷史如數家珍

談大嶼山的歷史和考古價值,研究香港史多年、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如數家珍。「大嶼山面積大,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擁有相當多的歷史文物和古蹟。大澳昔日有鹽場、有超過三百年歷史的楊侯古廟,棚屋是蜑家人和漁民居住的地方。大嶼山是香港佛教的起源地,和尚在這裏登陸、白芒有更樓、梅窩有銀礦洞、東涌有炮台、欣澳曾出土大量青花瓷片……」

保育點線面 串連文物景點

蕭教授認為,大嶼山發展是無可避免的事,市民應應多了解大嶼山歷史,做好監察角色並提供意見。發展同時,保育也很重要,但如何保育才有意義?

他說:「在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角度,西方有『點』、『線』、『面』的保育理念,即保育個別文物『點』還不足夠,更擴大至『線』,甚至整個『面』。例如屏山文物徑、中西區華人史蹟徑等,就是一條『線』,將文物景點串連起來,若只保留其中一個點沒有意思。『面』是整個平面,例如中區是英國人最先登陸的地方,中區三寶,警署、監獄、法院成為中區核心,整體保留才可以看到英國人當年在維多利亞城的發展。保育文物,是讓過去的歷史幫助我們看到城市發展和演變,也從發展經過,了解前人的得來不易,讓人珍惜現在。」

工作報告中的保育項目,也提到可透過「點、線、面」方法保育,如把大澳至東涌之間具文化與自然保育價值景點連繫起來,鹿湖羗山規劃為「禪林保育區」、南大嶼一帶則為「生態保育、康樂及綠色旅遊帶」,但具體保育地點和範圍未有明確註明。以大嶼山的歷史價值來看,要以「點、線、面」方法保育的地方應不止這些?

蕭教授坦言,大嶼山並非所有文物古蹟也要保留,值得留下的,也可加以活化。即使改變建築物用途,也應在建築物內部不同位置顯示當年的用途,加以解釋,讓人知道所在地的往事,緬懷過去。一些文物點如是,要告訴人它的價值,才有意義。

50具考古研究價值地點 政府從未考古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二百○八個地點,大嶼山佔五十個,馮小燕和陸佳兒在文章中批評,政府委任官方委員會時,從沒有就大嶼山任何一個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方作考古。

蕭教授以土瓜灣的聖山遺址為例,「聖山是宋王臺的所在地,兩年前沙中線土瓜灣站的地盤找到宋代古井,並不出奇」,在大興土木前對發展地做好考古價值研究或認識歷史,便可減少對文物的破壞,或事前能訂出更好的保育計劃。

據現有法例,發展商要提交環評報告,當中考古遺址、地面文物等也是評估的準則,然而「發展商是否徹底去做調查,是一個問號。」

不明不白「翻新」?大澳建噴水池 水鄉廣場?

發展大嶼山多年來耳聞不絕,也聽過令人費解的建議,又影響當地特色,大澳便是一例。政府於二○○七年推出的發展計劃中,有一項是「翻新」大澳,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建議在大澳入口改成有噴水池與雕塑,以水鄉為特色的主題廣場,建議最後被本土居民批評破壞本土文化而擱置,「穿西裝的人戴手表很搭配,可是如果是穿唐裝衫……假如將不同文化裝飾放在一起只會像怪物」,政府沒有刻意規劃的地方反倒更受歡迎,「廟街、摩羅街多人去,就是因為有特色」蕭教授說。

其他文章:以技術創新促進本土生態文明——再談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文:關品方)

寧靜大嶼山變嘈吵?

至於最新建議,大嶼山則要塑造成「多采多姿的康樂及旅遊目的地」,康樂與旅遊組別中文化與歷史一項,建議大澳提供動態靈修活動(如武術、太極中心)、鄉郊生活體驗、觀賞日落與景色的露天劇場。

香港文物二三事

秦、漢

秦朝覆亡後,南海尉趙陀設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即今日廣州),香港亦受南越國管治。香港至今未發現秦代遺物,只在大嶼山白芒現過南越國時期文物。竹篙灣(今迪士尼)亦有漢代遺址,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青銅器和鐵器

東晉

東晉末年,天下大亂,元興二年(403年),東晉將軍劉裕率兵征伐,盧循敗亡後,部屬大多退居大嶼山一帶,以香港來說,目前只在白芒發現過晉代遺址

當時很多沿海居民依靠以石灰修補船隻為生,赤鱲角有六個灰窰、數千件陶瓷碎片、幾百枚古錢

北宋時,朝廷在「廣南東路」(廣東省原名)設立十四個國營鹽場,在香港境內有兩個鹽場和一個鹽柵(小型鹽場),海南鹽柵在大嶼山(宋代稱為「大奚山」)

在竹篙灣發現大批十六世紀初江西省景德鎮青花瓷片,可見當時大嶼山應是中葡瓷器貿易地方之一

清初沿海寇賊為患,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在分流角山上建立炮台。

道光十二年(1831年),官府在東涌上嶺山腳建東涌寨城

資料來源:香港考古學會、《香港離島區風物志》

考古價值 不勝枚舉

◆新石器中期(7000至5000年前)

本時期的泥質陶器有印紋陶器和畫上紅彩的盛器(彩陶盤)、刻畫花紋的白陶器等。出土彩陶和刻劃紋白陶的遺址有龍鼓灘、舂坎灣、南丫島大灣、深灣,以及大嶼山稔灣等

◆青銅器時代早期(3500前至3000年前)

大嶼山蟹地灣曾出土玉瑗,是仿自華北商文化的禮器。雖然香港和廣東當時不在商王朝統治之下,因為發現這些禮器,所以港粵青銅時代早期又稱為「商時期」。現存遺址在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則在長沙瀾、沙螺灣、煎魚灣、塘福、長沙、扒頭鼓和大鴉洲等

◆鐵器時代初期(2400年前以後米字紋陶時期)

香港鐵器時代早期的考古發現比較少,出土鐵器的遺址不多,近年有大嶼山白芒等遺址發現鐵斧、鐵臿和米字紋陶罐

其他文章:民進黨推動設台灣「言論自由日」恐損人不利己(文:歐陽五)

其他文章:行為藝術在香港街頭 (文:周文慶)

提交意見

市民若對第一屆工作報告有任何意見,可於4月30日前聯絡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

電郵:landac@devb.gov.hk

傳真:2801 5620

郵寄地址: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部東翼十七樓(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秘書處)

截址日期:4月30日

報告內容:www.landac.hk/tc/engagement-activities(大嶼山發展公眾參與摘要)

圖﹕資料圖片

(原文載於2016424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