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買起明報(文:簡冬娜) (11:41)

小學時,有同學某天在課堂上看《給女兒的信》被老師發現,追問下原來該書作者三蘇,正是同學的姑丈,老師聞言沒怪責,還不斷追問她有關三蘇種種;不知道三蘇是誰,回家問爸媽,他們都說是名作家;當時覺得,憑一枝健筆,受很多人尊敬。這舊同學的爸爸也是記者,任職《萬人日報》,還有另一同學的祖父,創辦了《紅綠日報》。

你以為這學校特別愛收傳媒人子女嗎?那年頭,左中右立場的報紙百花齊放,言論與市場的「真」自由年代,記者編輯靠寫作搵食的,或者普遍罷了。

老同學的爸爸早已仙遊,但記得他常罵金庸的立場左搖右擺,吾母卻愛回味當年每日買《新晚報》,只為追看連載的《書劍恩仇錄》。

母親說,有時候會跟朋友輪流買報紙,然後再交換看金庸的小說。但今天還有哪份報章會連載小說?到底是寫作人才罕見,還是網絡徹底改變了閱讀習慣?

其他文章:最敬仰的報人——安裕(文:日光)

其他文章:安裕(文:陶囍)

中國人做報章老闆,其實為了什麼?為錢嗎,在香港何不炒樓炒股?為了奪得話語權嗎?刻下的政治氣氛,卻又相信改姓黨才能贏回市場?為名譽嗎,報紙每日在為歷史記錄,一個錯誤決定,一次無理干預,幾十年建立的品牌就可破壞淨盡。

天曉得為什麼曾經百花齊放的香港,華文傳媒卻出不了《華盛頓郵報》與《紐約時報》,因為老闆都自覺出資,所以可為所欲為?而「節流」的藉口,以為拔掉眼中釘,卻沒意識明報,這品牌,其實由這口鋼鐵般意志的釘,經過十多年不斷修補鞏固,才不至於骨質疏鬆。豈是一個數字就能抹殺掉?

詳看近日網上和報章,就明白不必認識姜國元,不一定要看過安裕的文章,但眾口一詞的頌讚,無論誰決定解僱他,其實都在摧毁自己的聲譽。如果姜國元有錯,他只錯生在華人社會裏從沒有像Katharine Graham的老闆。但,若當日查良鏞林山木能夠出走獨立辦報,真正明報人何不集資收購《明報》?也許這是癡想,可是不嘗試,永不會成功,欠缺的只是願意牽頭者;若癡想成行,這幾毛一字的稿費,就換成資金。

其他文章:從財產之密到「炒姜」之密(文:劉銳紹)

其他文章:問姜國元解僱事件(文:曾志豪)

(文摘版編者按:《明報》集團4月20日就此事的聲明表示:公司需積極採取節流緊縮政策,裁減人手實非得已,是次裁減涉及業務和編採部門人員,當中包括高層人員;公司希望盡快渡過此困難時刻;明報編採方針保持不變)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2016年4月23日)。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