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瑪嘉烈與大衛》 港式戀人絮語 輕喚觀眾回到電視前(文:黃雅婷) (12:56)

連續兩晚,睡前翻煲ViuTV劇集《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綠豆》(下稱《綠豆》),半個鐘完場便入睡,早上起來悵然若失,好夢留人睡,生活偏要繼續──說這套劇集伴隨睡意,不是因為悶,而是它像戀人的pillow talk,使人懷抱愛情所以睡得安穩。「這是生活細節的故事,生活很淡然,我們身邊有許多像瑪嘉烈與大衛的人,他們活在香港,跟我們相熟。」《綠豆》的原著作者兼劇集編審南方舞廳說道。《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先出了書,之後ViuTV拍成網劇版本,現在再有電視版《綠豆》,相當受歡迎,卻不是那種電視汁送飯的味精劇集,更像白開水,需要用心領會,選在睡前時分播放,像消夜,叫人看完好去睡。

其他文章:《樹大招風》新導演交出佳作(文:家明)

當亞視不再永恆,大台永遠依舊,港視獲牌無望時,ViuTV成了電視迷的救命草。開台首日已搶走了TVB近30萬觀眾,《瑪嘉烈與大衛》是ViuTV首部出資的電視劇,說的是一個港式愛情故事:港男、港女在的士上巧遇,瑪嘉烈(周嘉怡飾)上車,沒有選擇尾座,反而坐到司機大衛(林保怡飾)身旁,關上車門,的士內密封的空間充斥了瑪嘉烈身上的香水,無問因由,的士司機與女客人的愛情開始萌芽——清水般的橋段,《瑪嘉烈與大衛》純粹談情,攫取生活細節,如同細碎的戀人絮語。

網劇版的《瑪嘉烈與大衛》篇幅甚短,三四分鐘一集,每章各有信息,對白帶電影感,並不條理,充滿情感,處處留白,看起來帶文學味道,於是有人說,《瑪嘉烈與大衛》是電視文學。

兩個英國首相的名字

問南方舞廳,她說文學套在網劇版的《瑪嘉烈與大衛》上尚可,但電視版《綠豆》有連貫的劇情,半小時一集,不能叫電視文學了,她怕太深奧嚇走觀眾。她自中文系畢業,曾在商台廣告創作部專職寫稿,後來做過廣告公司,曾為國泰與香港寬頻出謀獻策,做到悶,便決定全職出書。她的身上充滿了年代的足迹,是活生生一個自殖民時代走來的人。《瑪嘉烈與大衛》之所以叫瑪嘉烈與大衛而不是春嬌與志明,或梁山伯與祝英台,因為南方舞廳對英文譯名情有獨鍾,像許多在殖民時代成長的人一樣,她眷戀英國的情懷,選擇了兩個英式名字,名字湊巧都是兩代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叫Margaret,卡梅倫叫David,這兩個英國名字成了港式愛情中的兩個香港人。南方舞廳的名字則來自達明一派的同名流行曲,歌曲在2005年派台,十多年後的今天重讀歌詞,可堪玩味:一座都市淪陷,「我」仍稀罕南方,所有的舞都跳;那時,一種人永遠追憶,一種人卻永遠失憶,相信只有歌舞昇平——在已經無法舞照跳,馬照跑的今日,她選擇了南方舞廳這名字,她就是歌詞中「不會飛去的鳥」……

港式愛情不離幾套公式,但她仍然決定要寫愛情故事。「因為愛情最賣得,易被接受,人們又最有興趣去看,亦最接近生活。為什麼是瑪嘉烈與大衛?因為你身邊總有像他們這類人,我想寫兩個和大家都似的主角出來。」南方舞廳說道。中性打扮的她,說自己的戀愛經驗平淡,到近年益發覺得談戀愛浪費時間,兒女情長太令人費解與失望。「我的興趣不是談戀愛。愛情最麻煩是浪費時間,你永遠不知結果是怎樣,卻會在過程中抱着『有個好結果』的假設,當你發現沒有結果時,就會發現之前做的所有事都白費。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戀愛,很多心機,但最後沒有結果,於是我把浪費了的用來寫書」,《瑪嘉烈與大衛》系列情節是假的,但她說,感情都是真的。

其他文章:看懂Zootopia:突破盲點,消除偏見,才是真正的和諧共融(文:筆鳴)

重拾書本 重開電視

南方舞廳自中學開始讀亦舒,香港的愛情小說選擇不多,她張開了手,數說:先亦舒,後是林燕妮、張小嫻,之後就是深雪,沒有用上十隻手指已經數光。「我覺得流行小說其實也可以很有深度,流行文學也是一種文學。尤其看到香港的閱讀風氣,愈來愈少人會看書,我就想,如果我去寫很文學的文學,會令更少人想去掂書——我不介意賣得多賣得少,我只是想讓人們重新拿起書本去看,與ViuTV想人重新看電視一樣。」坐地鐵,她也會好奇現在有沒有人看書,刻意去看在地鐵看書的人是怎樣的,在看什麼書,有次見到有人在讀馬奎斯的小說,她心存暗湧。南方舞廳其實是個十足的亦舒迷,她的Blog名取自亦舒小說《我們不是天使》,在網上寫專欄,她又把專欄名改為「我們不是亦舒」,文章全以亦舒小說起題。亦舒說,好看的女子穿白襯衣、卡其褲便夠好看,戲中的瑪嘉烈便穿得簡單:白色上衣、黑色西裝褲,披一件卡其大衣,落落大方,像從亦舒的小說中走出來。

「但我從沒有以亦舒筆下的主角去構想瑪嘉烈與大衛的故事,瑪嘉烈的外形與那些女主角可能相似,但像瑪嘉烈這樣花心的女人,亦舒筆下卻很少。」南方舞廳笑說,如果她是大衛,她會跟瑪嘉烈分手,因為瑪嘉烈太花心。亦舒小說的女主角清一色美麗倔強,一雙手雖小卻仍然努力以補蒼天,帶着林夕詞裏間「孤身身處何處有淨土,獨立立在哪裏無寒露」的孤傲,想遠一些,其實正正就是七八十年代香港不少都市女性的典型形象。

南方舞廳:「但瑪嘉烈不一樣,她是喜歡戀愛的女人,雖然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不依賴男人,十分獨立,但走進愛情,她會失去理性,戀愛先行。在愛情裏她不算是理性的人。」對比亦舒的女主角,瑪嘉烈更似生在2016年的香港,她有港女的性格,花心,睡前會叫大衛陪她說話,愛鑽牛角尖,腦海有許多問題,有時會發小姐脾氣,總是要大衛讓着她。但瑪嘉烈這種女子卻又不能代表所有女性,因為她不曾在旺角,或西貢、南丫島找到,於是記者問南方舞廳,瑪嘉烈與大衛是不是「中環愛情」,她搖搖頭:「瑪嘉烈是個城市女人,但他們都不算是中產,他們不一定住在中環,平日二人飲飲食食都喜歡大牌檔,她喜歡叫車仔麵,亦不是非飲紅酒不可的女人,大衛更加是個相當本土的人。」

職業斷定品味?偽中產故事?

她理想中的大衛像劉青雲的模樣,專一,性格內向,腦海雖想到一件事卻很少說出口,寡言卻又對生活有要求。大衛做了好多年上班族,最後決定做回自己喜歡的事,轉行揸的士。不少觀眾看完都說,的士司機的家沒可能那麼大,說節目偽中產、太故弄玄虛,故作品味。南方舞廳這樣回應:「不少人對揸的士的人都有固有觀念,覺得的士司機必定爛身爛世,阿叔或阿伯,但大衛做了很多年工,到了人生這個階段選擇做回自己喜歡的事,於是去揸車,去載人,之後他也會去揸Uber——別因為一個人的職業去斷定一個人有沒有品味。如果我不出書,我也可能去揸的士,興趣很難說,揸的士既得意又自由,揸Uber鍾意開工就開,又有自己時間,見到人污糟邋遢,又可以冚旗,不做生意。」說完,她哈哈笑,作者本人其實浪漫得很。

再說下去,她說自己從沒有想過要跟貼觀眾口味。叫她拍一套《太陽的後裔》,她大抵也拍不出來,平日她只看美劇,不看韓劇,問她看不看TVB,她點頭,但除了《天與地》和《大時代》外再數不出喜歡的劇集,現在家中電視永遠調在99台,不然就轉到Now新聞台,再沒有看第三條頻道。「我沒能根據觀眾的口味去構思《瑪嘉烈與大衛》,我只能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別想根據觀眾的口味,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觀眾的口味是什麼。我曾經擔心套劇出街後,人們會覺得似瑞典電影,但最後播出,有人覺得OK,也有人覺得很悶,我們一早預了。」她說。

其他文章:《樹大招風》﹕大限前的無意識主體化(文:朗天)

其他文章:《選老頂》:若然十年太遠,那就回應當下(文:程思傳)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原文載於2016年4月22日《明報》副刊。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