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千瘡百孔的中文寫作教學(文:無崖@教育工作關注組) (14:09)

近日學生功課過多致學習壓力過大的討論甚多。日前明報刊登了李潔冰教授有關批改英文作文的討論,令人反思英文作文教與學的問題。但事實上,中文作文面對的問題亦復不少。不止無意義的批改,甚至整個學習生態及出題方向也使香港學生作文差劣成為宿命。

一. 老師殫精竭慮,學生一無所得的作文批改

容讓本人先臚列現時中文科作文批改情形。香港中文老師批改作文通常都會包括1.眉批:於文章的段落處/中間地方指出學生於文法或段意上的錯誤 2.總評:綜合文章整體立意修辭內容,寫一段總評 3.圈出錯別字,並要求學生改正,如有錯別字將會逐一數算扣分4.修正病句,部分老師要求學生重寫句子。5.給分方面,分內容(40%) 結構(20%) 修辭(30%) 標點字體(10%) 四大項給分,而作文離題/扣題不緊/意識不良,則於內容及結構分打折。(通常為三至四折)

筆者以個人任教中文科的經驗統計,批改一篇作文,老師於精神充足的情況下,約需8分鐘一篇。如以一班40人粗略統計,每次作文,老師需精神充足地批改4小時才完成一班作文批改。以現時教育界的工作環境,教師如要完成批改作文工作,非付出大量私人時間不可。是故不少中文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最辛苦是批改作文。如果學生能有得益,那筆者相信中文科老師是不會介意多花私人時間改文(當然,這種犧牲合理與否,是另一回事。)可是,這種接近勞役式的批改,對學生學習作文,卻有害而無利!

要學生寫出好文章,需要以下條件:

1. 創作熱誠

2. 豐富的辭彙累積

3. 突出的創作意念

就第1點而言,現行中文作文批改形式過份針對在學生的錯誤上。學生每次收到作文,多只換來老師滿紙的紅字批評,對於成績稍遜的學生而言,他們每次於作文都得不到成就感,這種長期的習得無力感只會令他們作文興趣大幅下降。更重要是,評語的著眼處也多只在於學生作文的結構修辭謀篇佈局等技巧問題,卻絕少情感上的回饋,例如寫一篇寫得好的外遊感想,老師只會評其「貼合題目」「修辭豐富」「能突出文章主旨」等,但是師生的情感互動例如「在外遊時,老師看見你的文章中,對外地貧窮人士十分關心,很高興同學學會關懷」,結果學生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興趣,又如何能熱心地透過寫作與老師分享心靈點滴?漸漸地作文抒情達意的原意,於學生愈高年級愈被忽視,只淪為一項必要完成的任務,是故不少前線中文教師亦慨嘆學生年級愈高,對創作的熱誠愈低。

其他文章:競爭文化:全球競爭與港式價值觀(文:劉紹麟)

除了創作熱誠,學習作文最重要的是運用不同的辭藻表達內心所想。例如形容「不開心」的,有「慟哭」「哀傷」「悲從中來」「怨歎」等。但學生初用詞彙於作文上,難免會有誤用或寫錯字的情況出現。可是現行的批改及評分模式下,往往錯別字要逐一扣分,詞彙誤用要扣修辭分。結果往往出現很荒謬的情形:願意多嘗試使用新詞彙的學生,往往於修辭一欄的所得分數,抵不過因錯別字而失掉的分數。這種矯枉過正的批改,只使學生礙於分數的情形下,盡量使用不易寫錯的字及使用最簡單的詞彙,但求不被扣分。當我們一邊提倡要容許孩子失敗,令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一邊卻把孩子失敗的機會成本提高(無論是平時分或是考試分,作文所佔分額通常不少)。結果這種批改形式培養了一班連遣詞用字也畏首畏尾的學生,叫他們如何能喜歡寫作?

更離譜是,作文離題/扣題不緊/意識不良,則於內容及結構分打折的硬性規定。這種批改作文方式無異是謀殺學生的創作意念,使學生文章內容千篇一律。眾所周知,不少出色的創作意念也必須經過多番實驗嘗試才能成功,且不少深刻的思想主題也難以避免涉及人性的醜陋及黑暗面。例如考評局硬性規定不容許考卷出現情色性愛/血腥暴力的描寫,可是傳統以來,不少文學作品正透過這些描寫突出主題。張雙慶教授就指出在《金瓶梅》一書,西門慶於性行為時強逼對方叫「我本是xx 的妻子,現在是西門大人的了」反映西門慶強烈的佔有慾,又如西門慶一生淫人妻女,最終也因為淫亂而死,表達善惡有報的因果循環思想。但是這些嘗試,卻很容易因為「扣題不緊」/「意識不良」而得到遠比不合格為低的分數,相反,文章內容平平無奇,陳腔濫調者,卻更容易得到合格的分數,這種批改規則,不正是在懲罰具創意的學生嗎?

二. 沒有輸入,何來輸出?

寫作取材自生活的反思,而反思生活,思考人生,卻必須要充足的餘暇。現今學生在教育制度下,無論是學習時間,學習模式,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學習生活,都被牢牢控制著。小學及初中生面對的,是無止境的功課地獄,校方規定大量指定的家課,務求把學生的空閒完全填滿才心足,更甚者,連家長也參與壓逼,為學生的加入大量的課外活動;高中學生面對的,是以考試為主導的學習模式,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結果高中生活淪為訓練考試機器的場所,在這種環境下,除了與考試有關的,學生都不會學習,老師也不會教,課後學生更面對漫長的補課,課後又要面對不同的補習課程。所以無論老師和家長,基本上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毫無信任,故層層以不同方式擠壓其空閒。因此,學生絕對沒有空間去體驗生活,思考人生。全港學生在高度統一的學習環境下,筆所寫,口所說,當然是大同小異。這種環境,如何叫學生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再寫出一篇具深度的文章?

其他文章:【教育制度】生涯規劃:活在當下(文:德叔)

三. 離地萬丈,毫無共鳴的擬題

更令人心灰意冷的是作文擬題方向。教育工作者或考評機構口口聲聲說擬題必定是取材自學生生活,令學生有可思可想的空間。如果細心分析作文題目,就知道這是一派胡言!(由於學校多揣摩考評局的題目擬定校內作文題目,甚至直接移用作為校內寫作訓練,故筆者集中分析文憑試的試題,已足以了解全港中文作文擬題大概)

試想想一位18歲的文憑試考生,必定經歷過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特徵是對異性產生興趣,因此暗戀/與異性同學曖昧不清的關係/熱戀等,幾乎都是每位少年人必定有的深刻經歷。可是,由會考至文憑試以來,筆者從來未見過一道有關戀愛的作文題目,甚至於出題時,擬題者也刻意於題目中設限,令學生難以以戀愛為題材入文。諷刺的是,18 歲的文憑試考生,在法律上已容許結婚生育兒女,但在擬題者的眼中,他們卻始終是沒情沒性的機械。再想想,一位18歲的文憑試考生,焚膏繼晷,只為踏入大學門檻,但考評局卻於2012 年,要求學生思考「在休學年追尋夢想」的問題。試問在香港除了家境極富裕且成績十拿九穩進入大學的中產學生外,誰會想「休學年」這些問題,此外,不少成績較遜的學生應付文憑試只為完成中學課程然後就業,出題者又憑甚麼假定大部分考生必定以考大學,走學術路為人生目的?

近年文憑試的論說題目則更令人側目。眾所周知,不少具深度的思想都是由生活提煉出來的。所以對同一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看到美麗的春天,既可用以反襯內心寂寞,也可融入自然,對花一酌。但是近來的題目,連文章思考主題也框死,只要求學生堆砌例子證明文題。例如近年的蝸角之爭,中國文化的優秀處等,學生連自行構建思想主題的機會也沒有。結果現在學生只能捨本逐末,死記硬背一大堆名人名言及事例,以求在考試時可以應付任何的思想主題。這樣,學生只會變成待塞滿的瓶子而已。

其他文章:【教育子女】家教樂:冷靜區(文:馮世權 @進步教師同盟)

如果寫作是對生命生活的反思,這些離地的擬題正是把學生的生活抽離於寫作外,令寫作與生活成為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四 . 總結

無論在批改,擬題,學習環境都千瘡百孔下,無怪乎學生揮筆成文,難於登天。除了要求學生多讀多寫,老師在批改,擬題及教學上,是否可以做得多些?筆者誠心等待各位同工的答案。

作者為80後教師,深信學科無界限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祝過關斬將】究竟有幾淺呢?報道:http://bit.ly/1VsGtFv【近一成半考生自評壓力爆煲】http://bit.ly/1MaDMGU【小五專題研習要拍廣告 家長訴苦:老師無教過,咁要家長出手嗎?】...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Tuesday, 5 April 2016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