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影評】《哪一天我們會飛》劇本中不能原諒的挫傷 (文:蛋散電影迷) (20:18)

撐港產片,在有限的金錢與時間下,寧可不看《我的少女時代》也要看《哪一天我們會飛》;正因為撐港產片,為了不影響票房或口碑,忍耐着遲遲不發表評論。現在電影上映了五周,票房收入據說也有一千萬了,來個大負評應可以的吧?以下內容相信喜愛此片的觀眾或電影製作團隊必不同意,但作為着緊港產片的觀眾,只想對自己的觀感誠實負責。

身邊不少朋友在首周已搶先看了《哪一天》,友儕間是毁多於譽,讚的說拍攝認真有誠意,有香港情懷,談夢想夠青春,校園生活令人懷念,畫面也很美;彈的劇本、對白到演員都不濟,只有年輕的演員尚值得一看。無論口碑如何,我都會傾向支持本地電影,在上映第二周初期去看了,結果屬於「彈到出血」的一派,皆因劇本有幾處不能原諒的重大挫傷。

香港唔係一個畀人發夢o既地方?

年輕的主角生活的背景是1992年的香港,那年頭的中學生會開口埋口講「夢想」?香港人好怕醜,講求實際,夢想=理想=前途=職業=金錢=生活,中學生最多想想中學後升學抑或工作,把夢想掛在口邊,諗起都打冷震。

唉,要談夢想也罷,戲中的蘇博文有一句對白「香港唔係一個畀人發夢o既地方」,據說感動了許多人。那的確是贏得不少掌聲的金句,但卻讓我覺得劇本實在離晒地,大佬呀,1992年的香港,或者該說回歸前、沒有中港融合問題的香港,正正是畀人發夢的地方!在那個時期,仍是英國殖民地的小島,許多許多人都搶着來香港發夢尋夢,電影用夢想作包裝,想玩集體回憶,結果終日談夢想的金句,成了脫離時代背景的致命傷。

還記得《甜蜜蜜》嗎?這是於1996年上映,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當時香港未回歸,強國未有太多暴發土豪,跨境而來的內地人,就是想來港尋夢。對比起《甜蜜蜜》滿載時代觀與政治訊息,《哪一天》得條毛!

1992年,六四後九七前,一整代的中產階級以至精英家庭移民追夢,既是逃避政治危機,也是奔向光明的一面(最少那時以為係);空出來的機會與社會位置,讓留港者滿是上位希望,樓價再高也不算高,無需談夢想講理想,因為想做就去做,而且有心有力就會做得到。那種處處是機會的氛圍,直到回歸後董建華上台,中共勢力慢慢入侵,中國土豪漸多及開放自由行等等,一切才漸漸破滅。

然後是蘇博文的角色好像為失蹤而失蹤,作為成績很好的校內精英,突然間失蹤,好友同學老師卻無人知道他在何方,直至大家都步入中年的同學會,才突然想起有個人?這種情節實在比TVB的膠劇更膠,情況就如戲中的學校生活那麼假,夢想計劃書要講持續發展,你以為是2012年的香港教育?

戀上同一個中國女子惹噓聲

戲中的年輕人戲份主要集中在校園內,外景是山頭草地、小型演唱會場和九龍城睇飛機(電腦動畫),但衣著語言都屬於2015年,避重就輕,沒有半點懷舊味道,而兩男一女的組合,校園任你走,人人圍着三人團團轉,沒有家庭考試壓力卻只有夢想,這是真實的校園生活?到長大了,彭盛華的小三與蘇博文的女友竟然是同一位內地女子,到底是否有政治隱喻,還是想進一步說兩男的口味相同?我實看不懂也看不通,但這個情節,無論對電影讚與彈的友人,都難得地一致發出噓聲。

戲中的兩位年輕男主角,游學修和吳肇軒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吳肇軒的演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蘇麗珊只算自然,談不上甚麼演技,過多的打燈大頭和瞪眼的扮天真表情,令角色變得造作而失分。

楊千嬅與林海峰的配搭實在沒火花,林海峰只有在演林海峰的時候才顯得點精神。千嬅則捉不住角色的情緒起落,問題也許源自對白令角色情緒不斷跳躍,像瘋婦多於怨婦。這對中年夫婦之所以沒有味道,不是因為角色處於倦感期,而是整體setting沒有生活味,且看看兩人的家,在整部電影中,除了大廳外,連廚房都看不清楚,鏡頭從來沒有進入過寢室或浴室,廳中兩邊梳化的對頭擺位已經家不像家,楊千嬅發現丈夫出軌的手機訊息後,竟整夜是坐在飯桌前,望著丈夫,直到他醒來找電話?這讓我不禁懷疑,那個廳中擺位就是為了這場戲,一室之內,夫婦只讓人看到在廳中共處,能具體呈現兩人的關係嗎?實在難有共鳴,亦成為大敗筆。

謝絕政治與政治抽水

然後,這部電影似乎想謝絕政治,有人認為彭盛華與蘇博文是代表中國與英國,後者在英國機毁人亡,但最少電影裡沒有明顯地提及政治,連余鳳芝被爸爸勸去英國,都沒有談六四後的政治危機,當然也沒有觸及回歸、七一遊行或沙士襲港,也沒有說起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

明白的,港產片不提政治是可以理解的,講友情愛情夢想,集體回憶但社會大事統統缺席,其實完全不是問題,純校園、純愛情也可以很好看,但偏偏戲中的內地女土豪綽號叫「齊蔭」,這是向病人抽水嗎?就算拍攝的時候不知道,但在上映時不可能不知齊昕是病人吧?戲院裡傳來陣陣笑聲,我卻為「齊蔭」這個角色名字憤怒到極點。

不要說那只是輕鬆的玩笑,試想想,假如戲中有個預計被觀眾嘲笑的角色,名字叫「震嬰」、「689」、「梁凸首」,大家會認為是講笑,抑或在打擦邊球抽水?為了進入大陸巿場,不玩特首玩「齊蔭」,那跟找齊昕做女主角實質想抽水的電影有何分別?那只是戴着頭盔去抽水!電影不提政治不是罪,但一套講夢想的電影卻向弱者/病者抽刃,個人來說實在難以原諒。《狂舞派》拋出一句「為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因而掀起熱潮,但似乎沒有太多人留意到,戲中的阿花同樣嘲笑過為民族舞而努力的Rebecca。阿花的舞蹈天份也許是超卓的,但本質卻在深深地傷害別人,同樣的情況在《哪一天》又出現了。

《哪一天》的製作條件和陣容,絕對比《狂舞派》的條件更佳,我不質疑製作團隊是有誠意的,有些畫面也拍得清新,很多金句成了糖衣包裝,很容易入口,亦能理解會有觀眾很滿足和讚賞。但很抱歉,個人對此片深表失望。

如果有人問,會推介別人去看《哪一天》嗎?我的答案是,無論喜不喜歡,請親身入場睇完再決定,最多是看了再罵。TVB的劇有大批觀眾邊看邊罵,而香港電影的確需要觀眾入場支持,但不代表要照單全收,如果盲撐,只會讓港產片水準愈來愈低。

港產片需要支持,但不代表要盲讚。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誰來評說?】「我反而對這種『搖滾樂大師評論小情歌歌手』的態度頗為反感。因為這其實不僅僅是音樂問題。不能說因為大師曾經《一無所有》或有《一塊紅布》,就可以替他辯護。」全文:http://bit.ly/1Nn7jeK#明報 #明報即時新聞 #明報文摘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2015年12月1日

相關字詞﹕影評 編輯推介 哪一天我們會飛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