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回歸19年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傾斜(文:馬超) (09:43)

福不雙降,禍不單行。這用來形容香港當下的境况,非常貼切。香港自甘墮落,各種負面消息像電視劇一樣在國際上連續滾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僅全球形象受損,關乎民生的經濟更是斷崖式下跌。無獨有偶,香港自認為堅不可破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4月份Z/Yen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中,香港首次被新加坡趕超。

其他文章:【迷你倉奪命火】星期日現場:危險的是人不是迷你倉(文:黃熙麗)

有媒體認為,香港的金融依賴大陸的程度高,而得分和排名退後跟全球不景氣和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大有密切關係等等。這些可笑的理由,其實都不能成為香港自甘墮落的藉口,中國大陸任何城市比香港對大陸的依賴程度更高。屬同一排名體系中,上海的排名從去年的21位上升到第16位,深圳從23位升至19位,北京和大連也都增加了分數並提升了排名,青島首次被納入指數中。不難看出,比香港更加與大陸經濟相關的大陸城市排名都不降反增。况且,香港和其他國家的金融中心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何倫敦紐約穩居不降?香港只想在為自己的自甘墮落自說自話、自圓其說罷了。

香港被趕超早已有迹象,只是沒有人在意,或者不敢正視。金融被趕超,香港需要反思4個大問題。

第一 已兵臨城下仍高枕無憂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曾表示,中國內地經濟仍然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香港的金融地位無法取代。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萬達集團近期退H股回A股,折射出的是這種趨勢勢不可擋。自2015年11月以來,至少10家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公布計劃,想要退市、剝離資產並在內地上市,或將控股權出售給一家內地上市公司。2015年香港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下降18%。

如果港股整天活在既有的自滿中,而沒有憂患意識,就莫怪北有上海追趕、南有獅城夾擊,進一步取而代之。幾年前,可能沒有人想到新加坡的金融排名會超過香港,如今已成事實。過幾年,上海深圳北京超過香港也絕不危言聳聽。

於是乎,包括香港專家學者在內的很多頭面人物還在大談香港在法治稅制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大可不必擔心。這一幕似曾相識,還記得2009年上海作為金融中心崛起,面對上海可能趕超香港的恐慌,時任香港行政長官的曾蔭權信誓旦旦地表態,中央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立場很明確,是不會取代香港的地位;反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是一定會促進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 既鼠目寸光又夜郎自大

香港的金融中心應當定位全球,但現在卻主要把目光放在中國。梁振英說,香港可以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及世界的中國金融中心。筆者卻認為,香港首先應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把寶都押在內地上,就沒有任何優勢,因為上海深圳比香港更了解大陸。內地改革步伐和進步很快,香港隨時可以被取代。國際和國內優勢應當協同作用,成就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回歸前的香港,任何決策都由英國總部研究和發出,這讓香港決策能力低下。回歸以來實行一國兩制,充分證明這個缺陷。香港近年的發展,缺乏有體系有眼界的宏觀規劃。以近期「一帶一路」為例,光喊口號,並沒有具體措施。香港應當認清自身優勢,探索有特色的定位準確的金融發展之路。

第三 因不思進取而墨守陳規

香港近些年沒改革沒活力,大陸的系列改革探索倒是風生水起。更明顯的是美國,2010年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的推出,確定了「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框架和原則。這個法案出台之後,華爾街改革效果明顯。香港如何改革?幾乎什麼動作也沒有。所以導致在經濟上的發展問題重重,在金融上面單調乏味。香港滿足於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創新不夠,特別是在基金投行債券創新不夠。

在新的金融領域,香港缺少風險投資,很多基金被新加坡吸引過去。中國作為一個實施創新的國家,有很多研發成果,需要金融支撐,轉化為生產力。矽谷之於美國的科技創新就發揮着這樣的作用。資產管理方面,內地提出要發展中產階級,大量富豪需要科學的資產管理,內地這方面沒有完全跟上,對香港是個大機遇。此外,人民幣國際化給香港金融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第四 老牛拉破車不講究效率

周邊地區都在改革創新,而香港故步自封,效率自然愈來愈低下,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世界上其他證交所比較起來,香港的證券交易時間太短,香港的華資經紀一向不支援延長交易時間,10多年前港交所提出本港交易時間增至9小時,即惹來業界猛烈抨擊。所以,港交所最近一次改革只能提出溫和方案,建議將交易時間稍作延長1小時或1.5小時。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涌認為:「凡要作出一些變革,總有些人的利益受損,因為任何改革,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不改革必定導致效率低下。

反過來應當自我檢討的倒應該是,香港本來是包容的城市,卻要鬧港獨,這也會讓很多國際國內的金融企業望而卻步。格魯吉亞銀行的一名高管就表示,亞洲市場中,他更鍾情於新加坡;雖然喜歡香港,但怕政治不穩定,影響市場表現。

佔中以來的近兩年,香港不斷在用行動踐行這種愈來愈差的馬太效應。香港如果不意識到當下的問題,而是一意孤行,恐怕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轟然坍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將上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是香港學者

(原文載於2016627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本土主義能否擺脫仇恨?(文:陳智傑)

其他文章:【英國脫歐公投】623英國公投脫歐的風險(文:宋小莊)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