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資訊時代】隨風擺柳的「社會關懷」(文:浦上) (17:47)

執筆之時,原想以早前在網絡間引起熱議的《毛記電視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作為引子,怎料網絡時代信息幻變之快,實在令人應接不暇。毛記的熱潮還未退卻,彼岸的台灣便在總統選舉前爆出周子瑜道歉風波,輿論的風向一時又轉向了聲援周子瑜,譴責大陸民族主義的壓迫。

我們在關心社會 抑或追趕潮流?

從前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被批評為政治冷感,但近年隨網絡媒體的發展,年輕人對社會時事的關注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某一議題出現在網絡世界,例必以野火燎原之勢在年輕群體間迅速傳播。一時間,似乎我們這些肩負社會未來的一群終於覺醒了。

但我們要問自己的是,到底我們是真的在關心社會,還是只是在關心別人關心的事,只是不想自己在這場追逐時事的潮流中落於人後?

我們用什麼方式關心這個社會?

在這個年代,在我們處身的群體,只要打開手機的應用程式,什麼懶人包,什麼動新聞,就能夠讓我們瞬間掌握社會事件的脈絡大意,我們再不像以前那樣連頭條新聞是什麼都不知道,但這種便捷卻令我們慢慢習慣,甚至依賴了這些早已經過主觀修飾的媒介作為我們了解這個社會的唯一途徑。

在社交網絡看了篇短文,給個「讚」、按個分享就代表關心了這個社會。看到一個分享,就在連結下打段文字,跟隨主流吶喊就代表為公義發聲,這就是我們正在關心社會的方式。

但我們要問自己的是,假如我們真的認為港足令我們感動,那為何我們在社交網絡留下洋洋千字後,卻仍不願意入場支持本地聯賽?

假如我們真的認為一台獨大會令社會失去多元,那為何筆伐過後,卻仍是甘願以那電視台的娛樂新聞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假如我們真的認為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是在奪去小學生的童年,那為何我們在痛斥教育局之後,卻仍在堅信「求學就是求分數」的原則?

意見單一 比政治冷感更可怕

這個社會的確存在數不盡的問題,年輕一代更不應該選擇沉默忍讓,但發聲不代表就是要一味附和那些自詡為公義的聲音。

但現在的社會卻是漸漸失去了那些在中間以理性分析事件的聲音。

在這個群體中我們就只管知道挖苦嘲諷那些沒有腦袋的建制團體和政客的弱能言行,但卻沒有人膽敢指出,那些熱中挖苦的人其實是持?同一邏輯。

我們就只管知道要抗拒大陸的赤化,但卻沒有人膽敢指出,我們還未具備與此完全割裂的條件。

我們就只管知道高喊「我要真普選」的口號,但卻沒有人膽敢指出「真」其實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修辭。

不,我們不敢,因為沒有人能夠承受站在潮流對立面的衝擊,因為沒有人有膽量不跟隨同輩的步伐,因為沒有人願意冒被扣上不白帽子的風險。

但,肩負未來社會的一群,我們就甘心成為那隨風擺盪的柳枝嗎?

作者是大專畢業生

(原文載於2016年1月30日《明報》觀點版。原文標題為〈隨風擺柳〉,現題為編輯所擬。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浪潮下的大學校長】「馬斐森不諳中國歷史,筆者可以諒解。但如果馬斐森自認是追求實證的學者,那筆者真的希望他能尊重『賽先生』,不要像李國章般,還未搞清楚真相就草率炮轟學生。」全文:http://bit.ly/1ShGYlX港大學生包圍校...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2016年1月30日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