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特首施政報告的四大亮點 (文:屠海鳴) (12:03)

特首梁振英的2016年《施政報告》發表之後,引發香港各界熱議,由於價值取向的不同,建制派和泛民對報告均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又一次引發了「口水戰」。 一些泛民議員把話說得太絕對。比如有的人士說:施政報告是「『一帶一路』辦公室主任的就職演說、完全不理民生」、是「一片紅」、「內容全面赤化」、「獎學金『益外人』」等等。類似的評價夾雜着個人偏見和情緒,顯然有失公允。

特首的2016年施政報告以「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繁榮共享」為主題,全文共分13章、2萬6000多字,涉及到經濟、民生、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客觀分析施政報告,不得不承認,報告總體上是全面客觀的,其中的4個亮點尤其值得關注。

專述「一帶一路」 彰顯機遇意識

施政報告提及「國家」47次,提及「一帶一路」40次,施政報告還以獨立章節論述「一帶一路」,報告因此被一些人士譏諷為「一帶一路市長報告」、「向中央政府獻媚之作」。其實,專述「一帶一路」恰恰是報告的第一大亮點,彰顯了特首的危機感、責任感和機遇意識。

「一帶一路」是貫通亞洲、歐洲和非洲的經濟合作走廊,涉及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輻射的國家和地區更多。其通過政策、設施、貿易、金融、民心的互聯互通,將構建一個龐大的市場,重塑世界經濟版圖。面對這樣的機遇,沿線國家唯恐被邊緣化,紛紛響應。1月16日,與「一帶一路」配套、擁有57個創始國的亞投行已經正式成立。可以看出,有關國家和地區普遍看好「一帶一路」建設,都在爭取從中分得一杯羹。

香港同樣需要抓住這一機遇。近年來,多個國際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持續下滑,傳統優勢正在流失;在亞太地區,香港也正在被新加坡、首爾、上海等城市追趕或超越。而香港也受制於地域狹窄、產業單一、後備人才匱乏的「瓶頸」。中央固然希望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發揮「超級聯絡人」的作用,但特首施政報告對「一帶一路」着墨如此之重,並非簡單地「執行中央指令」,而是為香港自身的長遠發展考慮。香港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以至語言和生活習慣,比較容易和國際接軌,充當「超級聯絡人」再合適不過,面對送上門來的機會,為何不緊緊抓住呢?試想,振興香港經濟,眼下還有比「一帶一路」更好的機遇嗎?如果香港不願意在「一帶一路」充當「超級聯絡人」,相信會有很多城市願意扮演這一角色。5年、10年之後,當人家收穫紅利時,香港豈不追悔莫及!

聚焦民生項目 着力補上「短板」

施政報告並非「完全不理民生」,客觀地說,報告不但「理」了,還「理」得到位,呈現兩大特點:一是重點突出、緊扣「扶貧」、「安老」、「助弱」3個關鍵詞展開;二是大小兼顧,民生項目既有高度,也有溫度,既有宏大敘事,又有細節關懷。

比如,優化傷殘津貼、增加安老服務名額、提出建設長者友善環境政策建議等,針對「貧、老、弱」群體,彰顯政府對特殊群體的關愛,突出重點。比如,未來10年用2000億元落實整體醫院發展計劃,新建、擴建或重建9間醫院,增加5000多張公立醫院病牀及超過90個手術室,並增加日間醫療服務。這些都是大舉措。同時,在地區增設升降機及行人通道系統,在街市、泳池與體育館加座椅或長者優先座,用信息科技幫長者及有需要人士,過馬路時加長綠燈時間。這些都是小措施。

在香港720萬人口中,貧窮人口為96萬,依然佔很大比例。梁振英明白,改善民生對於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性,從上任之日起,他就極力改善民生,本屆特區政府首次劃定了香港的貧窮線,特別是對市民關注的住房問題,還出台了公屋建設計劃、拓展用地計劃等,其改善民生的誠意和務實舉措有目共睹。從報告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補上民生「短板」,香港社會才能防止社會撕裂,這個道理,他比許多「有識之士」更明白、更清楚、更有發言權。

重視人才栽培 着眼長遠發展

施政報告在人才培育上有許多「乾貨」。比如,將於2017/2018學年起,推行免費幼稚園教育,政府將成立8億元的資優教育基金,中學在下學年起,將現行的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提供額外約1000個學位教師職位等等。同時,還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將特定地區獎學金的名額由每年10名分階段增加約100名,鼓勵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香港總體上是一個人才富集的地方,但不能不看到人才危機。一是人才結構單一。香港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領域,與內地許多城市相比,香港的科技人才都顯劣勢,更別說與歐美國家的城市差距了;二是後備人才呈現匱乏趨勢。隨着老齡化的加劇,香港的人才後備軍在哪裏?這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施政報告着眼未來10年、20年,在教育上的投入不遺餘力,既有栽培本地人才的舉措,也有吸引和留住外來人才的辦法,其效應將在今後顯現。

避談政治問題 體現「不爭論」智慧

觀察一件事情,往往要在「有」與「無」之間看亮點。跳出報告看報告,你會發現,施政報告沒有談及的事情,其實也是報告的亮點之一。與上一年的施政報告不同,今年的施政報告沒有談及政治問題,這一有意安排,與梁特首在「後政改時代」提出的「聚焦經濟民生」的主張一脈相承,體現出「不爭論」的政治智慧。

現在的香港社會,「泛政治化」已經綁架了愈來愈多的人,一事當前,不論青紅皂白,先看親中反中,再論左派右派,貼上政治標籤後說事,這樣一來,對事情難以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香港的政制發展之路如何走?上一年的施政報告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底線原則並沒有變,如果再說一遍,與一幫被情緒控制的人再打一番「口水仗」,耗費精力,影響效率,沒有實際意義。在這個時候,政治問題不說比說更好,這也是施政報告中隱藏的深意。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原文載於2016年1月18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終於輪到好學生蔡英文了。政黨輪替,新人上場,希望她替台灣一洗十六年恥辱,替台灣追回落後的路程。走完選戰的最後一里路,終於,開展啟程的第一里路,祝福她。」http://goo.gl/YXE9bk蔡英文將是個不快樂的總統!(文:南方朔)...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2016年1月17日

相關字詞﹕文摘 施政報告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