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報道維權新聞還有意義嗎?(文:陳帆川) (09:38)

在繁華的首都北京,永定門西街優美的河畔,每天清晨皆聚集了大批草根的群眾。他們操着鄉音濃重的國語,有的扶老攜幼一家大小,有的聯群結隊稱兄道弟。來自五湖四海,疲憊臉容不帶旅遊的興奮,憂鬱眼神透不出希望。千里迢迢赴京,只為排隊步入國家信訪局,遞交一份沉甸甸的,由諸多文件、報告、親筆信、圖片、證照併集而成的上訪書。

其他文章:【六四27年】平反六四只是時間問題(文:關慶寧)

他們是中國數以千萬計訪民的冰山一角。所謂訪民,就是向政府申冤的百姓。香港人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家裏被強行拆遷者。他們一覺醒來或下班回家,房子就化為瓦礫。至於其他類型的冤案,罄竹難書。有人女兒遭到性侵而禽獸逍遙法外,有人為國家貢獻半生而退休金被中飽私囊,有人被強迫墮第二胎而殘疾終生。

外交部長王毅在加拿大說,中國從一窮二白的面貌把6億以上的人擺脫了窮困,大剌剌地問:「你去過中國嗎?」許多人去過三里屯,但不一定到過國辦人民來訪接待室。那裏呈現一幅中國人權狀况的真實圖畫。

訪民向國家落案,但大部分個案最終石沉大海。地方政府與法律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大機會是人事問題。人事問題就是利益交易;而利益交易跟國家穩定的大前提一比較,微不足道。

是故中國的訪民「老是常出現」。無論是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兩會,還是薄熙來審訊,總之有大批記者的場合,就吸引大批訪民。新聞界的第四權,成為他們尋冤得雪的唯一希望。有人說:「上過《焦點訪談》,問題就解決了。」

《焦點訪談》是中央台王牌新聞節目,威力驚人。一般冤案想獲青睞,無疑妙想天開。至於其他內地媒體,取材限制不少。所以境外媒體,尤其是語言相通、在訪民眼中「大家都是中國人」的香港記者們,最受歡迎。

其他文章:【六四27年】點點燭光有何用?(文:陳智傑)

「麻煩你幫我報道一下,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就真是太謝謝你了!」這句說話,每一名曾在內地駐站的香港記者,都會聽過。每一次,當記者收下他們的上訪文件,訪民們空洞的眼神便瞬間添上神采,日思夜盼這名香港同胞的回電。可惜,回電通常不會出現。版位和airtime有限,中國新聞又漸漸成為票房毒藥,除非該冤案極具代表性,或與近期熱炒的新聞話題不謀而合,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即使排除萬難報道了,當事訪民收到新聞報道的拷貝或連結,千恩萬謝。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他們亢奮過後,往往無法如願「把問題解決」。

港媒對內地影響力大不如前

雖然內地當局對新聞界限制重重,但無礙新聞業在形式上百花齊放。上微信、微博、新媒體,能知天下事。雖然許多內容仍受禁制,但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已經資訊氾濫。香港媒體報道對於內地社會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遠水難救近火,當香港媒體不再是了解中國社會問題的唯一蹊徑,在內容上又不見得比內地媒體專精,當權者自然置若罔聞。

所以除了「政治」這個內地媒體的絕對禁區外,在許多社會議題上,例如教育、土地,還是人口等問題,香港所作的報道問世後,無法激起絲絲漣漪。遠方的冤民為個人慘案留下紀錄,卻無實效。或許這就如本土派口中的六四晚會一樣,我們發揮了道德作用,精神勝利了,至於能否帶來實際改變,那並非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了。

作者是記者

(原文載於2016年6月7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六四27年】那晚,我帶德國人去六四晚會(文:楊繼昌)

其他文章:【六四27年】六四記憶的危機(文:陳景輝)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中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