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本地漢語教育的失敗(文:宋小莊) (11:07)

報載香港激進團體熱血公民鄭錦滿在網絡上揚言發動「圖書館戰爭」,煽動市民到圖書館扔掉簡體字的書籍。這種行為已經觸犯多項刑事罪名,警方已經採取行動,進行懲治。

漢字繁簡不能分割

筆者所驚訝的是,接受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的香港年輕人竟然不知道漢字繁簡是不能夠分割的。不要簡體字就是不要繁體字,不要繁體字就是不要簡體字,就是不要漢字本身。大陸實行簡體字,台灣實行繁體字,當年可能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但大陸並不排斥繁體字,台灣也承認不少簡體字有悠久的歷史,並不完全是共產黨製造出來的。而大陸之所以要推廣簡體字,主要是簡體字比繁體字容易學,可以提高掃盲的效率。不是因為對岸使用繁體字,大陸就要故意使用簡體字。

其他文章:無知不是港獨的理由(文:梁美芬)

其他文章:從國際法看港獨的不可能(文:黎蝸藤)

其實,漢字的古字的起源往往是比較簡單的。由於古字較少,往往一字多用;後來的漢字多了,就發生分用的問題,有些漢字分用之後還能相通。有些人想像古字複雜,簡化是破壞了傳統文化,是錯誤的。筆者早年幫周法高先生做研究工作,他就講了這個道理。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世界知名的金文和古漢語專家,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一任中文系主任。他講的這個道理,非常顯淺;可惜中學的語文課,好像就很少教師說明。香港教育誤人子弟,可見一斑。

漢字本來就有繁簡兩種方式,可以通用,例子如下:

有些簡體字和繁體字是通用的,分不出先後,有的簡體字還是本字,根本不能排斥。例如:「气」和「氣」、「启」和「啟」、「网」和「網」、「」和「塵」、「礼」和「禮」、「粮」和「糧」等。

有些漢字是由簡到繁發展的,可以舉例說明如下:

.《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語譯是「逃亡未越過國境」,文中的「亡」是指逃亡,不是指死亡)文中的「竟」只能作邊境的「境」,不解作其他。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語譯是「冷熱換季,才回來一次」)文中的「反」,是作為「返」使用的,不能解作相反。

.《韓非子.五蠹》:「其言談者,為設詐稱。」(語譯是「空談家們偽託事理,弄虛作假」)文中的「為」,只能解作「偽」。

以上說明漢字由簡到繁。「境」由「竟」而來,「返」由「反」而來,「偽」由「為」而來。古時一個字身兼多職,前面講到的「竟」,既代表「終竟」的「竟」,又代表「境界」的「境」;「反」既代表「相反」和「反覆」的「反」,又代表「往返」的「返」;「為」既代表「行為」的「為」,又代表「虛偽」的「偽」,用起來不方便,就有繁化的傾向。但如不要作為簡體字的本字,如何能閱讀古籍?當然,古時簡體字與如今通用簡體字,意義未必相同。字義變遷是專家之學,在此不論。

其他文章:歷史需要思辨 胸襟是態度——從勵進教育中心成立談起(文:李維儉)

可由簡到繁 也可由繁到簡

漢字既可以由簡到繁,也可以由繁到簡。但繁簡關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發生「一對一」的關係,有的發生「二對一」的關係,有的發生「多對一」的關係。「多對一」,可以達到較好的簡化效果,舉例說明如下:

一一對應如:「莊」和「庄」、「辦」和「辦」、「達」和「达」。

二對一關係如:「谷」既是「榖」的簡體字,又是山谷的「谷」;「云」是「雲」的簡體字,但「人云亦云」就不能用「雲」。「干」既是乾燥的「乾」的簡體字,又是幹活的「幹」的簡體字,但乾坤的「乾」不能簡為「干」。

多對一關係如:「系」是課系、關係、聯繫的簡體字;「复」是恢復、複雜、傾覆的簡體字。

上述轉換,較為複雜。如使用簡體字,就沒有問題;但如從簡體字轉換為繁體字,目前的任何電腦程式還不能順當地解決,經常還要人手校對,否則還難免有錯。

有些漢字的簡繁,與字義無關,但因為有同音關係,就以簡化的字代替;但以繁體字的標準來看,不能以簡化的字代替原來的字,例如:

.「丑」是「醜」的簡體字,但又是子丑寅卯的「丑」,但作為地支的「丑」不得使用「醜」。

.「后」是「後」的簡體字,但「后」可以解作「皇后」或「君王」,就不能寫成「後」。

.「余」是「餘」的簡體字,但「余」還是自稱代詞,以繁體字的標準來看就不能混用,否則就是錯別字。

老祖宗留下財富 中國人不應妄自菲薄

根據《周禮.地官.保氏》和《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漢字有6種造字方法: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形聲,五轉注,六假借。世界上的文字,大多採用其中一兩種造字方式,如古埃及文字大多採用象形和指事、拉丁文字採用會意和形聲。同時採用六書,可能只有漢字。但六書的前四書,才是造字的方法,後兩書是用字的方法。漢字非常複雜,中國人不知不覺從先難後易入手,在不怕困難、不知道困難的情况下學習漢字。即使年齡稍長才學外國文字,也不會太困難。相反,從小學習外國文字的外國人,年齡稍長才學漢字,就會覺得困難,很多人可能會說,但也有人始終不會看、不會寫。這意味着,學講、學看、學寫漢字,除了學習漢字之外,本身也是智力的開發。中國人從小學漢字,在智力的發展上,就勝在起跑線上。這是老祖宗給中國人留下的財富,中國人自己不應當妄自菲薄。

其他文章:基本法沒時限 何來二次制憲(文:張志剛)

其他文章:認賊作父的港獨邏輯(文:阮紀宏)

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象形」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事」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會意」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形聲」是「以事為名,取譬相成」。上述造字的方法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形象思維、推理思維、類比思維、取譬思維等思維能力。例如「山」字,像山峰突起;「川」字,像水流貫穿。「刀」字加一點,說明刀刃所在;「日」字下加一橫為「旦」,表示太陽在地平線上。「止」「戈」為「武」,說明制止暴亂要用武力;「人」「言」為「信」,表示人說話要算數。「江」、「河」有水旁,屬於同一義類,但發音不同,說明兩者有區別。轉注和假借,不產生新字,故不是造字的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轉注字須有相同部首,字義相同或相近,可以互訓;假借字也要有道理,都可以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傻瓜,才看不到本民族語文的優越性;只有瘋子,才想拔自己頭髮要離開地球。本地語文教育教出這樣的傻子和瘋子,是真的失敗了。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2016年4月15日)。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