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調查:兒童快樂感減少 近4成指最希望得到的快樂是「考試成績好」 (15:01)

香港小童群益會一項「香港兒童快樂因素調查」發現,相比2008年,「兒童感到快樂」的百分比下降,由73.8%降至57.1%。6至11歲認為「考試成績好」是快樂的元素,12至17歲則認為,快樂是「可以做喜歡的事情」。

調查於今年2月至3月進行,第一階段調查透過開放式問卷,收集120位小童群益會的兒童對快樂因素及活動意見,再按有關意見擬定第二階段問卷。調查最後訪問了6至17歲1055名兒童。

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使兒童感到快樂的因素是「放假」,有57.4%。其次為「成功做到想做的事」(45.2%)、「獲勝/獲獎」(36.3%)。

兒童表示,最能使他們感到快樂的活動或事情則為「和朋友一齊玩」(48.6%)、「去郊外/離島/旅行」(45.5%)及「玩手機」(40.6%)等。

兒童最希望得到的快樂,則是「考試成績好」,有38.2%,其次為「沒有壓力」(35.2%)及「可以做喜歡的事情」(34.4%)。

另外,最多12至14歲的兒童感到不快樂(16.8%)、其次為9至11歲(12.6%)、15至17歲(8.6%)及6至8歲(6.5%)。

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建議,兒童可以每日不少於半小時運動及每周一次戶外群體活動。她表示,家長可讓兒童在家每天有一些「自主時間」,例如每天半小時,每月與子女去戶外走走。她又建議,學校也必須確保有小息及體育課時間,讓學童享受小息的自由空間及活動。

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彥明醫生則指,兒童每周有6小時與家人共膳,能提高學業成績及提高自信。他又指,兒童應把每天看電子儀器的時間減至2小時,得到更多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素。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調查顯示,兒童較喜歡與同輩相處,家長應留更多私人空間予兒童。他又表示,時下家長對兒童的運動有3大錯誤理解,包括:第一,將自己的好勝心放在小朋友上,過分重視勝負,令小朋友不能透過運動得到開心愉快過程;第二,過早參與專項訓練,雷雄德指出,家長為了讓小朋友入讀名校,只著重專項訓練,忽略興趣;第三,參與多項運動比只參與一項運動的受傷機會低,因兒童在較高的協調性及柔軟性。

【睡眠愈少.創意愈差】兒科專科醫生提醒,若小孩長期承受有害壓力及負面情緒,腦部神經元會有較少連接,影響集中力、解難能力,變相影響創意思維。 報道:http://bit.ly/1Y7Hv92【教育局:家課重質不必盲目追求「零功課」 家長逐...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Saturday, April 2, 2016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