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社交媒體助長激進化 後真相時代須通識科

【明報社評】反修例風暴再度引發有關通識科的爭議。香港年輕一代無疑出現政治激進化傾向,然而是否可以簡單歸咎於通識科,需要細議。通識科推行多年,出現內容疏漏等問題,一定有改善空間,有待教育界專家進一步檢討,可是亦無科學證據,支持「通識科令學生激進化」之說,相比之下,社交媒體充斥偏頗資訊和煽動論述,可能才是政治激進化的最大推手。通識科強調多角度思考,課程設計若能去蕪存菁,其實有助年輕一代提升獨立思考能力,應對「後真相年代」的挑戰。

反修例衝擊浪接浪

通識教育爭議再起

圍繞通識科的政治爭議,持續已有六七年。2013年,有建制派議員質疑通識科政治色彩愈來愈濃,建議不應再將它列為必修科。2014年佔領運動發生後,批評通識科的聲音顯著增加,有意見認為部分教材存在政治偏頗,亦有人指通識課程內容鬆散欠缺規管,令一些教師有機會向學生灌輸偏頗政治主張,又或「反中」「抗中」一類意識,然而亦有教育界人士認為,不應將通識科問題政治化。最近《逃犯條例》修訂爭議鬧得滿城風雨,有激進示威者佔領街道、包圍警總、衝擊立法會,通識科爭議亦再起。

上月底,教育局轄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中小學課程改革發表諮詢文件,建議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但學生可選擇是否做「獨立專題探究」。多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對小組建議表示「極度失望」,認為小組漠視通識科轉為選修科的意見。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會見傳媒,除了認為「7.1」衝擊立法會一役有「專業參與者」,必須徹查內情之外,亦提到任內推行的通識教育,是造成現在年輕人問題的主因之一。他形容通識教育失敗了,要想辦法改。

我們認為,成立調查委員會,對反修例風暴特別是「6.12」衝突和「7.1」衝擊展開獨立調查,是還原真相的最佳方法。至於通識科的問題,則要審慎處理,避免因為一時一地政治形勢,影響教育專業判斷。當年政府引入通識科,主要是鼓勵多元思考,培養學生對香港、中國大陸以至全球時事及相關議題的認識及分析能力,至今教育局仍認為,通識科有一定重要性,有助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國際視野。對於學生會否因通識科而變得激進,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區蘊詩表示,「未見到有實質證據」通識科令學生變激進,亦相信教師會秉持專業操守,在教學中引導不同討論。

通識科推行多年,不能說全無問題。舉例說,以往有通識科教師指出,很多通識教科書在法治一課都有引用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提出的「法治四層次論」,當中「以法達義」被奉為最高級別,雖然法學界普遍認同「法律須符合公義」,然而「以法達義」至少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利用法律去達到公義」,法治被矮化為達到某一目的之手段,有違法治概念強調「法律至上」(supremacy of law)的原則。由於絕大部分教師均非法學訓練出身,唯有依書直說,未必能向學生點出爭議。通識科內容疏漏不足之處,當然需要糾正,不過話說回來,看待通識科問題,亦要避免以偏概全。

課程疏漏應作修正

多角度思考值支持

通識科考試要求學生展示多角度思考、兼顧正反論點。目前並沒有研究或證據,顯示通識科導致學生變得激進。本地學者趙永佳和李子樂曾就通識教育問題,與一批前學民思潮核心成員深入訪談,並與另一批受訪高中學生作比照,研究結果顯示,通識科增強了學生政治知識,但促進青年政治參與的作用其實很小,前「學民」成員投入政治活動,大多與各自經歷有關,兩批學生亦認為,老師在課堂上均有努力向他們介紹不同觀點,考試導向文化亦令學生傾向以應付考試心態,看待通識科內容。

當然,個別政治立場強烈的通識科教師,有否夾帶私貨,以鋪陳好壞輕重有別手法,向學生灌輸反共抗中意識,不易有客觀證據,不過教師接觸學生機會眾多,要向學生灌輸這類意識,亦不一定透過通識科。

比起通識科,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政治影響可能更大。政治動員最有力的手段,往往不是客觀分析,而是靠煽動情緒,社交媒體正是散播偏見仇恨、斷章取義、宣揚極端政治論述的地方。近年不少西方學者都在研究社交媒體與政治激進化的關係,種種迹象顯示,社交媒體與後真相政治「天生一對」,容易將社會矛盾放大,令人走向極端。這種政治激進化效應,不僅在一些穆斯林青年身上發生,同時可見諸一些保守白人。雖然香港缺乏這方面研究,然而只要看看近期社交媒體充斥大量煽動仇恨、真假難辨的信息,相信香港也與其他地方一樣,面對相似情况。

通識科並不完美,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認為,有需要釐清和精簡通識科課程範圍,清晰訂明此科的重要概念和內容要求。另外,在校本和教師專業框架下,如何確保通識科不被用作另類洗腦,亦是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仍是一個值得堅持的原則。後真相時代,假新聞假消息充斥,年輕人尤其需要懂得多角度獨立思考、判別真偽,通識教育設計若能與時並進,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明報社評結集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