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政府青年政策失敗 聆聽之餘更要共議

【明報社評】立法會暴力衝擊事件餘波不絕,多位大學校長一邊譴責暴力,一邊呼籲各方理性對話解決紛爭。政府青年政策失敗,2014年佔領運動後,當局提出多項改革措施,制定「三業三政」方針,盼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然而現實證明成效不彰。青年人對現狀不滿,既有個人生活前途層面,亦有政治意識形態層面,反修例風暴成為這股不滿情緒全面爆發的缺口,政府「三業三政」工作流於表面,不足以解決問題。當局需要廣開門路聆聽年輕人訴求,同時在制度上給年輕人充權,讓他們擁有參與青年政策制定的實權。

訴諸暴力是歧途

大學校長籲對話

衝擊立法會一役令香港元氣大傷,建制派大力聲討,泛民則未有與暴力切割,並以「制度暴力」一類論述為衝擊者辯護。連日來多個專業團體、宗教組織以至大學校長均表示,暴力破壞行為不能接受,呼籲各方以和平理性態度處理問題。科大校長史維表示暴力必須譴責,建議各方直接對話;港大校長張翔和恒大校長何順文亦分別以聲明和公開信方式,提到暴力不能化解僵局、破壞行為應予譴責,促請各方為香港未來主動開展積極對話,務實尋求和解空間,亦希望學生繼續守護香港核心價值,尊重法治精神。

政治僵峙狀態持續,唯有對話才能打破困局。我們主張政府、反對者與有公信力的社會領袖舉行圓桌會議,展開不設前提的對話,幾位大學校長的說法異曲同工,目的都是為了香港好。政府、泛民和民陣等組織應積極回應這些建議,勿讓香港長期政治空轉。香港是法治社會,美化或合理化暴力後患無窮,幾位校長齊聲向暴力說不,都是肺腑之言,看不到有何政治心機計算。若說政府只肯「暫緩」修例未有撤回是「死撐」,為暴力破壞找藉口開脫同樣是「死撐」。如果人人都知錯不改不認,社會又怎能走出困局?

小撮示威者的暴力行為,不代表大多數示威者和年輕人都認同訴諸暴力是對的。政府和社會各界在否定小撮人暴力之餘,亦需多去了解大多數年輕人的想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承諾未來多與年輕人接觸聽取意見,致力修補與年輕人的關係,有議員建議林鄭趁暑假舉行大型閉門「聆聽會」,抽樣聆聽不同階層年輕人的意見,鼓勵過往數周曾經上街的年輕人踴躍參與,這可以是第一步,然而當局還須進一步改革青年政策,令年輕人覺得意見真的受到重視、能夠發揮實際作用。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長期忽略青年政策,直至2014年佔領運動爆發後,始驚覺不足,開始亡羊補牢。港府青年政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有二,一是青年政策實際由年長高官和精英主導,完全未能掌握年輕人的脈搏,二是傾向將年輕人視為需要處理的「問題」,並非與年輕人共議共商。根據近年中大所作的調查,七成青年人認為他們對政府政策的影響力小,政府亦曲解年輕人的需要,令他們有很大的無力感。

「三業三政」流於表面

青年渴望參與機會

林鄭上台後,提出「三業三政」方針,強調要關注青年人學業、就業及置業,以及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具體舉措包括將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為「青年發展委員會」,由政務司長統籌不同政策局推動青年政策;推出自薦計劃,招募青年加入不同決策局及部門轄下的諮詢委員會;設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高薪招聘年輕人參與政策研究;設立「青年共享空間計劃」,與商界合作推出工廈和商廈單位,以低於市價水平租予青年人創業。

驟眼看,政府似乎做了不少工作,然而效用卻成疑。「三業」之中,政府在學業方面尚算較易入手,然而就業和置業均涉及結構性的問題,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不足,這些老大難問題,並非一時三刻可解,至於「三政」措施就更令年輕人感到沮喪。不少青年眼中,當局只是以一些「年輕才俊」作為點綴,借青年之名「粉飾政策」。政府轄下的諮詢委員會林林總總,可是大都是權力有限,對政策制定缺乏影響力。年輕人希望的,是真的有份參與制定跟他們息息相關的政策,而不是做政治花瓶。

特區政府並非普選產生,認受性本已不足,政府又未有放下權力給年輕人,自然令到年輕人對整個體制感到疏離抗拒,一些激進政治論述和主張在年輕人之中甚有市場,與此不無關係。政府要與年輕人「reconnect」,不僅需要放下身段,更要從制度入手,給年輕人充權。多年來,民間一直有聲音呼籲政府設立有實權的青年議會,由年輕人選出其代表,參與青年政策討論和制定。有關倡議可以改善政府家長式管理的弊病,值得研究考慮。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明報社評結集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