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諾獎得主大會」承傳經驗 邀港年輕科學家赴會

【明報專訊】諾貝爾獎有超過100年歷史,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及經濟學6個獎項。1951年起,諾貝爾獎得主會聚首於德國南部小島「林道」(Lindau),與全球數以百計年輕科學家舉行一場「傳承大會」。「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董事總經理Nikolaus Turner形容,大會就有如爺孫聚會,「是一個薪火相傳的機會,讓後起之秀與領域之巔面對面交流,延續科學精神」。他今年特意到訪香港,並邀請香港年輕科學家參與這個盛會。

「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對公眾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活動。「正常的。我們這個活動是一塊隱藏的寶石(hidden diamond),只在一些領域有知名度。」Turner說,即使大會有近70年的歷史,但由於是閉門活動,少有公開做宣傳。

大會自1951年起,每年邀請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歷屆諾貝爾獎得主,2004年起邀請經濟學得主,到德國林道舉行為期6天的分享大會。二戰後德國被國際孤立,兩名來自林道的醫生希望盡力將德國與世界重新連接,而科學是一個中立的領域,遂聯同瑞典王室的後人成立「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Turner解釋,大會只做科學領域聚會,除了有歷史因由,亦因為科學對與會者來說有共通語言——英語;而文學及和平獎得主來自不同的語境及文化背景,相對上較難溝通。大會着重與會者可以面對面交流,互相學習,因而有此決定。

講課聚餐自由傾談 如爺孫聚會

大會發展至今形式沒有重大改變,每年會輪流邀請一個獎項領域、約40名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前來,另外會從逾85個國家及地區挑選約600名35歲或以下研究員參與,以講課、聚餐、自由傾談的形式近距離交流(見表)。Turner形容,大會就有如爺孫聚會,諾貝爾獎得主願意無私向年輕科學家傳授研究知識及個人經歷,不可多得。

2012年起,支援香港科學發展的「裘槎基金會」成為大會學術伙伴,每年提名約5名香港研究員讓大會「揀蟀」,至今有14人參與過林道大會(見另稿)。Turner表示,香港有相當的科研成就,會與更多香港機構商討合作,令更多本地科研人員有機會出席大會,直接向諾貝爾獎得主學習。

明報記者 林穎茵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