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淑操

林淑操:小學人文科的政策初探

【明報文章】特首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科學科及人文科,並於2025/26學年在小一及小四起推行,後逐年擴大至各年級。教育局為配合政策而進一步優化課程,遂於去年11月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後,便積極以各種渠道蒐集學校和社會各界意見。

事實上,分拆科目的舉措是務實的改革之舉,教育界反應正面自不待言。是故擬定稿於本年2月順利獲課程發展議會通過及接納,終於迎來了《框架》定稿。為了讓業界掌握新學科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局方提供空間和支援,讓學校在2025/26學年前以試行模式推動新課程,在在體現了課程持續優化、從善如流的動態過程,亦反映局方對課程改革的決心和承擔。

連繫日常生活 建構學習鷹架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終身學習及全人發展;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程,正意味着學生對「做什麼」及「如何做」要有所掌握。小學人文科課程內容編排着重不同年級的銜接,配合學生身心發展、能力、興趣和需要,以螺旋式、生活化編排及設計學習主題按年級遞進,並逐漸深化學習內容。

發展心理學家Piaget在其「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提出,兒童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當中直接參與是學習的關鍵。因此,學校可透過縱向及橫向課程規劃,靈活結合課堂內外不同內容和生活議題,營造正面積極學習氛圍,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學習的價值,促進思考,令學與教發揮沉浸式作用。

小學人文科課程強調學習需與日常生活連繫,而內容與國民教育及其他學習領域亦互有關聯。綜觀《框架》涵蓋「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世界與我」6個主要範疇,大部分內容亦根據常識科重整和優化,相信定能幫助學生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順利銜接初中和高中人文科目的學習,掌握整全的人文學科學習元素。筆者期望學校可善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組織學習活動,結合主題進行實地考察、參觀、訪問和服務,使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以不同形式、時間、地方去加強體驗。

推動價值觀教育 培養人文素養

一直以來,香港不少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既秉承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亦融合西方的品格教育理念,着重學生道德、倫理和品德培育。2021年教育局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強調以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主幹,厚植家國情懷,陶鑄未來學生的優良品格,為學校規劃價值觀教育課程提供框架和建議。這很大程度反映了價值觀教育是社會對道德規範的普遍期望和標準,故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對兒童個人成長以至日後人格發展,有深遠影響。

無疑,網絡世界瞬息萬變,對青少年身心成長帶來各種挑戰。因應時代及社會發展需要,價值觀教育亦需策略性地微調。去年施政報告公布展開的愛國主義教育,當中列明優化《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內容,將「關愛」深化至強調中華文化思想的「仁愛」,並在本來的10項「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新增「孝親」及「團結」。

此外,為推動學生的正向思維、全方位培養正確價值觀,與2017年常識科課程指引相比,小學人文科與時並進,新課程亦做到「社會有所呼,課程有所應」,增潤了中華文化、國情、國家歷史、國家地理等元素,加強推行國民及國安教育,更有系統地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加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識,及國民身分認同,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精神,令愛國主義教育得以落實。

同時,每個年級的學習主題亦融入相關的價值觀和態度,並保留及優化有關性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生命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元素,真正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達至全人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 領導課程前行

課程改革優化以外,師資培訓亦見重要。教育局對症下藥,積極加強教師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量。由2023/24學年起,每年提供約4000個教師專業培訓課程名額,內容包括課程規劃與管理、國安教育、國家最新發展、國家歷史與中華文化等,以支援教師任教小學人文科,估計今年將提供超過1萬個培訓名額讓教師報讀。

另外,局方亦非常重視前線教師的教學分享和寶貴經驗,於本年度起設立「小學人文科學習圈」,初步有10多所學校結合校情、學生需要及學習風格,設計專題探究或跨科學習活動。這些優良教學示例,以專業交流、觀課活動、分享會等模式廣泛宣傳,以支援教師教學,有助推動學科發展。

綜觀而言,要全面落實小學人文科、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在有賴教育界不同持份者齊心協力、攜手推動。教育局亦要因時制宜,提供學與教資源,持續檢視優化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讓小學人文科成為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成為充滿自信、理性和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副主席、湖北省青聯委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淑操]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