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台企以蠶繭+3D打印 研製人造皮膚

【明報專訊】中國人養蠶取絲已有悠久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有台灣生物科技企業發現,蠶繭除了可以製造絲綢之外,還可以提取某些蛋白質製成人造皮膚。這種人造皮膚已通過動物相容測試,計劃今年下半年就開始人體臨牀測試。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賴俊傑

生命之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Life Star Biotech)創辦人陳孟專博士表示,蠶繭主要由蠶絲蛋白構成,蠶絲蛋白可以分為「絲心蛋白」(Silk Fibroin)和「絲膠蛋白」(Silk Sericin)。絲心蛋白構成絲綢的纖維結構,絲膠蛋白則是覆蓋在纖維上的膠質,兩者佔蠶絲蛋白分別約75%和25%。該公司從蠶繭提取絲心蛋白,再利用3D打印技術,研發出一種人造皮膚。

產品廣泛:面膜傷口敷料止血粉等

因為絲心蛋白屬於天然可再生蛋白資源,具優異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力學性能,還富含18種胺基酸,其中8種是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可以幫助傷口癒合。此外,台灣一直有人從事養蠶工作,本土可以取得原料供應。以絲心蛋白研發的人造皮膚像人類皮膚般細分成5子層,每層含有的人體幹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都有分別,需要利用3D打印技術逐層打印出來。打印可以在1日內完成,植皮後需要14日才完全癒合。

陳孟專表示,該公司以絲心蛋白研發的美白和保濕面膜、傷口敷料、止血粉、傷口修復凝膠、可吸收阻黏膜(後四者有人體用和寵物用兩款)等多種產品,都已在年前投產和推出。其中,傷口敷料能夠維持對傷口組織液的高吸收率和低回滲率,同時保持傷口濕潤,有助傷口復元。可吸收阻黏膜是無菌透明薄膜,用於手術時隔離不同組織,防止傷疤組織向內生長、傷口沾黏等問題,可以在體內分解,毋須取出。

至於人造皮膚,去年至今年初,該公司委託第三方的臨牀測試實驗室,在動物身上做相容測試,效果令人滿意。根據測試結果,該公司的人造皮膚足以代替動物皮膚,應用於護膚品、化妝品和藥物等的測試。因此,其人造皮膚已獲10多個台灣護膚和化妝品牌應用於產品測試。在5月、6月間會出口捷克。該公司亦正籌備在台灣招股上市;又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始在台灣做人體臨牀測試,將其人造皮膚用於植皮手術,希望明年取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證。

研人造眼角膜

助解決捐贈不足問題

陳孟專表示,以往多家外國公司研究人造皮膚均無法取得FDA認證,相信其中一個主因是那些人造皮膚的子層之間需要用好像膠水般的交聯劑黏合。該公司研發的人造皮膚的子層之間已經有足夠的黏合力,毋須用任何交聯劑,所以有信心可以取得FDA認證。若取得FDA認證,將來醫生為大面積燒傷和燙傷病人做植皮手術時,毋須在病人身上割走健康的皮膚來覆蓋傷口。此外,這種人造皮膚亦可用來治療慢性潰瘍傷口、輻射損傷、皮膚癌等。

生命之星由2016年成立至今,在研發上投資約5000萬元新台幣(約1290萬港元)。其中單是人造皮膚的累積研發投資約3000萬元新台幣(約774萬港元)。若要取得美國FDA認證,估計要再投資約3000萬元新台幣。

另外該公司正利用其人造皮膚相關技術研發人造眼角膜,希望將來有助解決捐贈眼角膜數量嚴重供不應求問題。現時,其人造眼角膜的研發已到了原型階段,預料明年可以開始在動物身上測試。但若要完成人體臨牀測試,則還要4至6年,所需的研發投資暫時估計不到。

早前,該公司首次來港參加貿發局主辦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並考慮在香港科學園開設分公司,利用香港作為跳板來開拓內地市場。據台灣傳媒報道,陳孟專希望生命之星最終能夠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同時發展出創投基金業務,協助其他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成長。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