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善用科技 節省人力成本

【明報專訊】王俊傑的家族企業在1990年初開始以淡水貝殼製造「珠核」(即是植入蚌內的異物)。到了1990年代中期,更在惠東縣巽寮鎮買下大片土地設立珍珠養殖場。他們最初也是向內地業者學習養珍珠。後來再花了數百萬元,換取日本業者傳授全套技術,並用了兩年訓練員工。

在最高峰期,其家族企業每年在巽寮養殖100萬粒珍珠(以「插珠」計),成功率高達六至七成。連日本最著名的珍珠首飾生產商「御木本」(Mikimoto),也曾向它購入珍珠。

只可惜,地方政府幾年前在附近引入了石化企業,影響了巽寮的水質,令到養殖珍珠的成功率下跌至四成。之後,地方政府又以收回海域發展水上運動為由,先後3次要求其家族企業搬遷珍珠養殖場。

家族惠東養珠場 三度搬遷

王俊傑近幾年在香港成立新公司養珍珠,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兩手準備、分散風險。他經過周詳計劃,決定要走一條現代化、高增值及可持續漁農業的路線。以他租用的魚排為例,面積雖然不大,但原來也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除了高壓水槍要由柴油發電機推動之外,其他電力需求都可以由太陽能應付。現時,該公司已在魚排內安裝了儀器監察水質。下一步的升級工程是要將水質數據放上雲端,可以隨時隨地收看。

該公司facebook專頁,亦使用了具備人工智能技術的聊天機械人(Chatbot),應付網民的第一輪查詢,以減輕人手回覆壓力。至於他近年招聘的4名員工全部在30歲以內,經他訓練,為本地漁農業注入新血。

王俊傑透露,其實他近幾年還試驗在貨櫃箱內養珍珠。但暫時只養了100多隻淡水蚌,每隻植入多粒「珠核」。預料仍需要以年計的時間,才可以建立室內養珍珠的商業模式。但他認為,漁農業的整體趨勢,都是有部分轉入室內,這既是因為土地不足,亦是為了避開環境污染及天災蟲害等問題。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