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國際要聞

印度大選開鑼 莫迪專制爭議中尋連任 經濟外交得分 打壓政敵穆斯林被轟步向獨裁

【明報專訊】印度大選周五(19日)開始分階段投票,近10億選民將在一個多月內決定73歲現任總理莫迪能否贏得第三個任期。莫迪憑經濟和外交等政績民望高企,大多數分析預期他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可再執政5年。不過,莫迪過去10年任期不乏專制、損害民主爭議,除了興建羅摩神廟,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被指遏制穆斯林地位,還有德里國家首都轄區首長凱傑里瓦爾選前被捕,亦遭反對派指摘打壓政敵。有分析員和莫迪的政敵警告,這可能是印度歷來最一邊倒的選舉,有反對派批評莫迪正令印度走向獨裁。

下院改選543席 投票逾一月

印度大選指的是每5年舉行一次的人民院(Lok Sabha,議會下院)選舉。人民院共545席,除兩席由總統任命外,其餘543席通過直選產生。在選舉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建內閣。今屆選舉持續至6月1日,分7個階段,6月4日公布結果。

莫迪所屬印度人民黨(BJP,簡稱人民黨)在上屆大選取得303席,人民黨為首的右翼「全國民主聯盟」(NDA)共取得353席。選前民調顯示,NDA可在今屆大選取得365席。莫迪2月曾揚言,人民黨將在大選中奪得370席,上月更豪言NDA可取得逾400席。

莫迪如此「大口氣」,顯示他對自己的「招牌」經濟發展與外交成果滿有信心。自從他擔任總理以來,印度已從世界第十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五大(到2027年可能成為第三大)。縱然如此,印度經濟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沒足夠白領工作能提供給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國際勞工組織估計,2022年印度有多達29%的年輕大學畢業生處於失業狀態。

不過,強而有力的外交政策卻是莫迪在競選中另一大支柱。近年來,印度舉辦了二十國國集團(G20)峰會,與美國建立了更深入的防禦、戰略和技術聯繫,成為美國抗衡中國的關鍵伙伴。在選舉活動中,人民黨將新德里日益提升的世界地位和更為堅定的外交政策描述為莫迪政府的主要成就。

印度媒體集團「今日印度」2月發表民調,19%受訪者稱莫迪最令人難忘是「提升印度全球地位」,42%受訪者認為在北方邦阿約提亞(Ayodhya)興建印度教羅摩神廟是莫迪的最大成就。

印度教民族主義助吸票

人民黨也強調莫迪政府的印度民族主義(Hindutva)議程。印度著名歷史學家古哈(Ramachandra Guha)曾預測,為了勝選,莫迪政府將不得不更加依靠印度教民族主義。

不過,自莫迪上任以來,國內外的批評者也持續指控他壓制政治異見和邊緣化印度穆斯林。

印度教羅摩神廟1月舉行盛大開光儀式,莫迪親赴儀式,標誌印度教民族主義勝利,並為大選造勢。惟開光儀式也挑起30年前印度教徒強拆清真寺、觸發教派流血騷亂的慘痛回憶。

另外,在印度大選還有數周展開投票之際,重量級反對派政客、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Arvind Kejriwal)上月21日因涉貪被印度金融犯罪機構拘捕。凱傑里瓦爾和其出任主席的在野平民黨否認有任何不法行為,指摘案件是出於政治動機的「陰謀」。各大在野黨也指控莫迪政府濫用政府部門來打壓他們,以達政治目的。

英國《獨立報》周三報道,反對黨和莫迪的批評者指摘莫迪的「專制傾向」和人民黨的宗派政治,令印度正走向獨裁。

《經濟學人》去年11月一篇文章指出,今次大選對印度民主的未來及其與西方的關係都可能是至關重要。如果民主制度進一步受到侵蝕,可能會影響其作為全球穩定力量的角色,同時也可能引起西方國家對戰略伙伴關係的重新評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保持健康的民主制度不僅關乎內政,也直接影響其國際形象和全球合作。

(經濟學人/獨立報/The Conversation/新華社)

相關字詞﹕印度人民黨(BJP) 莫迪( Narendra Modi) 2024印度國會大選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