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文化特別版

戲劇未知路

【明報專訊】今期美藝客廳「客席策展人」楊彩杰說,舞台劇要吸引普通觀眾,劇情要有趣味,亦要引發對社會議題和人生的思考。她在大學的學生多為基層背景,今個學期她帶選修「當代戲劇」課的學生一起看劇,其中一齣是香港話劇團的《半桶水》,除了劇情搞笑,更適合在創作、前路上迷惘的任何人。

故事從4個同住「洋人」的「半桶水」人生展開。藝術家對藝術有堅持,以純粹創作的心作畫,但從未成名。商人負責幫這個藝術家賣畫,曾打算把藝術家的人生記事寫得引人入勝,以求畫價大升,但又掙扎該否如此虛偽。作家未曾寫過完整的作品,著有半篇不成文的「小豬的故事」,他覺得自己沒有天分。楊彩杰形容,廚子的生活最搞笑,也最單純:他常在餐廳穿著主廚服裝,卻只是個廚房幫工,負責執碗洗碗。廚子對藝術文學一竅不通,只因欣賞另外3人遨遊向上的生命力,常常在餐廳偷食物,餵養拮据的幾人。

據楊彩杰了解,劇本靈感來自編劇許晉邦疫情期間的經歷,「那時候個個都沒有工開,他不知道前路,又覺得自己沒大天分,同時疫情不知盡頭,不知道(劇作家)這條路怎麼行落去」。戲劇背景被定為「偽」文藝復興時期,其實在說數年前的香港,而每個角色都是許晉邦的分身。

這齣劇探討的問題是:明知道自己是半桶水,那你會選擇接受,還是會另選別路?或許香港舞台劇的忠實受眾不多(楊彩杰估計大約有2萬至3萬人),但起碼其中一場,正好有要面對前路的恒生大學學生。故事沒有明確答案,結局更是荒誕。4個「洋人」效仿中國人結拜,不求同生只求同死;怎料當晚藝術家隨即死去,其他人就如何「割席」解除咒語而爭持不下,最後只有一人生還。他爬到破了洞的天花板向下望,哭笑不得。

在本學期一次課堂看劇活動後,楊彩杰和學生從劇場走到糖水店吃消夜,途中學生就那個劇本內容「雞啄唔斷」,令她振奮。「聚集一班人討論議題,是戲劇在古希臘時原初的形態,它的誕生,除了藝文也跟公共事務相關。」她認為如果只求官能刺激,不需要看舞台劇,看電視劇和電影已足夠;舞台劇的吸引力,在「共時性」,「一班人聚集在一起看人表演,而表演又是現場演出,不是熒幕播出來,(不像影片)可以前進、後退、暫停,又或經鏡頭引導和剪接,而且舞台劇看完就可以馬上傾」。

香港舞台劇獎將於4月29日(下周一)晚上頒布20個常設獎項,其中《半桶水》導演盧宜敬有份以去年的作品《塵落無聲》角逐「最佳導演(悲劇/正劇)」獎。論舞台劇的公共性,楊彩杰說《植物人》、《醫‧道》亦值得留意。

(美藝客廳‧十二)

「客席策展人」簡介

楊彩杰,文學評論者,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文:明報藝文部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相關字詞﹕開眼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