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8期

Happy Pa Ma

媽媽維特:嗲與不嗲

【明報專訊】我兩個仔分別14歲和9歲,除了發展階段不同,本身性格差異也大,我跟他們的連結方式也很不一樣。細仔很黏我,大仔則從來冷淡。弟弟的嗲和哥哥的不嗲,可說是讓我從不同的方向,享受親子關係的創造。

弟弟跟我有很多說話,我自己怎麼成長過來,我照顧他的心路歷程,他全都有興趣知道。幾個月前,樓下有BB出生,是全天候嚎哭型。弟弟不時會說,「BB喊得好慘」,我就會跟他聊小娃兒為什麼哭,由此又回溯起他兩兄弟的喊喊日子。

BB用哭表達訴求 大人未必懂

我告訴他,初生嬰對陌生的世界十分敏感,小小環境變化都會讓他們震驚難受,哭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法,告訴大人他們吃喝的需要、陪伴的需要、安撫的需要。一些孩子哭得特別厲害,因為他們更敏感,需要更高。無奈,大人多數聽不懂他們的哭聲,只求他們不哭。

回想我做新手媽媽時也一樣,大仔是超高需求的BB,抱不抱也會追魂奪命地哭,讓我非常折騰。那時我也曾疑惑:「抱得太多會否寵壞他,讓他慣了哭鬧呢?」於是就狠心不管,任他哭得死去活來,直至一名本身是母親的家傭出手幫我哄他……

聽着樓下BB同樣淒厲的喊聲,現在的我已再無疑惑,很清楚BB需要的是安撫、無條件的接納和陪伴,只是大人往往也身心俱疲,未能完全盛載BB的喊聲。弟弟很喜歡聽我形容對BB不同時候喊聲的感覺,例如一開始,是奮發求援、充滿生命力的哭聲,後來,是對大人不予回應的憤怒。當大人不耐煩地罵BB難服侍,我聽到哭聲中的淒涼。

但我也跟弟弟說,這不能怪照顧的人,因為他們已很努力了。我想起大仔,深感每個孩子都有其造化。弟弟問我他還是BB時是否一樣,我說,哭得沒阿哥那麼久那麼兇,但一樣會長夜喊不停,抱也沒用,不過那時候我已非新手,知道不能不抱,也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我更相信,這方法直接促成了現在弟弟與我的親密連結。

陪孩子一起哭是最大安撫

我告訴弟弟,我發現有一個「魔法」,能讓他真的不哭。那就是,安靜的聽他怎麼哭,然後模仿他的哭聲,陪他一起哭,甚至當他止住哭了,我還繼續代他哭一陣子。即使我不知道他哭的原因,直覺告訴我,這樣能令孩子知道我明白他,這就是最大的安撫。憶述這套「魔法」時雖沒點明,其實我也在告訴孩子,同理心可以超越言語。

弟弟大概也心領神會,近半年來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嗲我,扮BB低喊「wehweh」,又可憐地叫一聲「mum」!我明白他想暫時退回襁褓,「享受」媽媽的愛,於是我會讓他蜷起身子黏在我身邊,像撫小動物一樣掃他的頭頸背,又像對BB一樣拍他屁股。

相比下,哥哥完全不喜歡身體的接觸,也不喜歡細膩的溝通,踏入青春期後自然也更冷漠了。我一方面明白和接納他的個人空間需要,同時也覺得依舊可以連結,只是換個形式,那連結也不需要外顯。

一個例子是,早前清明,我深感值得慎終追遠,同時知道如果掃墓徒具形式,小子只是勉強奉陪。於是,我在下山後午飯時,主動聊起他們的不同特質,跟往生的爺嫲或公婆哪一個相似,例如心急應該傳承阿公,愛美來自阿嫲。我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毅力,那是來自誰呢?大仔立即答我是婆婆,我抓緊機會說,阿爺其實是四老中最堅毅的一個,他地位低微,但肯吃苦又從不放棄,只是你沒機會認識他。阿仔若有所思,那一刻我知道,他在連結我,也在連結更上的一代。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8期]

相關字詞﹕親子筆陣 葉杏麗 媽媽維特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