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打機玩App交友 模糊親密界線 疫後意外懷孕趨升

【明報專訊】支援年輕女性的本地非牟利機構「青躍」發現,近來接獲意外懷孕的求助個案是疫情前3倍,當中不乏中學生,估計與交友渠道多元有關,如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令親密關係界線變得模糊;加上網上充斥錯誤的性資訊,導致「意外」頻生。

青少年遇上意外懷孕,面對隨之而來的責任,人生計劃被全盤打亂,令他們手足無措。

青躍:求助者最小11歲

關注年輕女性權益與發展的「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簡稱:青躍),處理不少戀愛暴力、家暴、少女援交、意外懷孕等求助個案,發現近來意外懷孕的個案明顯上升。青躍資源發展主管周昭欣指,疫情前機構每月平均接獲2至3宗個案,但在疫情爆發後及至近年,直接求助數字是疫情前3倍;連同由學校、教會、其他中心等轉介,每月曾有近20宗個案。求助數字至今未見回落,而求助人年齡差距愈來愈大,「我們主要支援16至25歲的女生,但機構熱線每日24小時運作,收過未成年懷孕個案,年齡最小的僅11歲;近期較常見17歲左右的個案,亦有30至40歲女士求助」,當中甚至牽涉性暴力、原生家庭問題等複雜情况。

性知識不足 網上多錯誤信息

意外懷孕求助數字急增,青躍曾向不同院校、醫院及前線同工了解原因。比如疫情期間公立醫院暫停終止懷孕手術等非緊急服務,女士唯有轉向機構求助;另外,近年結交朋友的渠道多元,如交友Apps、網上組團打機等,這些交友方式對親密關係的界線較模糊。周昭欣又指,網上討論區、社交平台等不少人談論性,但內容分散又夾雜謬誤,青少年容易抱有僥倖心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我們發現,根本原因在於當事人對於安全性行為的看法出現偏差,他們對避孕措施有一定認識,但對『安全』卻有不同詮釋。」青躍外展項目幹事、註冊社工蔡凱霖表示,最常見是誤以為體外射精、計算安全期等方法能有效避孕(見「拆解迷思」)。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亦發現,僅三至四成的中三至中六學生對上述性知識有正確認知。周昭欣續說,「在溝通過程中,伴侶之間未必有明確共識,女方即使覺得不安全,也未有表態,結果雙方在對安全性行為的模糊定義下性交,就易有意外懷孕的情况出現」。

打亂人生計劃 壓力大可致抑鬱

「當少女發現意外懷孕,情緒會即時受到影響;因讀書、工作或各樣計劃都可能因而被打亂。」周昭欣指,求助人聯絡機構時,很多都徬徨無助、備受壓力,例如應否繼續懷孕,在港抑或內地做終止懷孕手術、有何風險、怎向家人交代等,「華人社會對未婚懷孕仍有禁忌,她們還需面對個人形象、自愛等問題,很大壓力」。生理上,部分少女自身營養不足,不適合懷孕,甚至懷孕後才發現基因有問題會影響下一代,這些都對孕婦和胎兒健康有影響。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亦指,「無論怎樣處理這次懷孕,之後也會很影響當事人的情緒,甚或引致抑鬱、情緒病等」。

伴侶間仔細討論安全避孕

避免意外懷孕,周昭欣指伴侶間應就親密行為有雙向溝通,不止是什麼時候發生性行為,還要就安全的避孕措施仔細討論,「女生都可採取主動,跟對方說出自己認為安全的措施,例如服避孕丸、打避孕針;若使用安全套,還要深入地談及什麼時候戴」。青少年應學習正確的性知識,不少機構包括青躍,在網上都有性教育資料庫,建議主動了解。

香港終止懷孕手術有周數限制

萬一發現意外懷孕,「別把責任全放在自己身上」,周昭欣鼓勵女性尋求相關機構協助,毋須獨自面對。在香港做終止懷孕手術有周數限制,例如家計會,接受懷孕10周或以下孕婦終止懷孕,她建議若經濟能力許可,當事人應盡量檢查懷孕周數,「愈早知道愈好,若屬懷孕早期,可有更多選擇」。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HPV疫苗 子宮頸癌 終止懷孕 避孕藥 避孕 性教育 性知識 青躍 意外懷孕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