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生活

哲學角度:格雷伯 人類學與哲學的交會

【明報專訊】幾年前,我在歐洲跟一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共晉午餐。席間談到法國和德國近年值得注意的哲學家,拓展了哲學的範圍,帶來新穎而有趣觀點,如法國的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德國的霍耐特(Axel Honneth)和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等。接着,這位教授忽然提到一位美國人類學家格雷伯(David Graeber)對哲學家的啟發,尤其是他對民主、債務和科層制度(bureaucratization)等的創見,有意請他來這所古老的歐洲大學哲學系演講。我當時經歷過2011年佔領華爾街和佔領中環,讀過格雷伯的書,十分欣賞他投身政治行動的熱情,亦受益於其人類學的分析角度,重新解讀哲學關心的問題。2014年10月,我首先在法國《世界報》讀到格雷伯和香港學者許煜的文章(英文版刊於《洛杉磯書評》),指出當時的佔領中環這場爭取民主的運動,亦反映對「市場威權主義」的不滿,也就是對高地租、貧富懸殊和自由行帶來的民生問題的不滿,由此可見其左翼的立場。日前,格雷伯悄然離世,回首其一生的人類學研究,不僅極具創造力,而且為哲學帶來不少啟迪。讀過其作品,會發現他巧妙地運用人類學的田野研究,分析新近的社會現象,為哲學家一直關心的問題提出更有趣的解讀。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