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

樂婷

七齣好戲

後來的童年 / 樂婷

【明報文章】我是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是沒有「童年」的那種人。自小父母教育心中應有個天秤,拿起貨品至走到收款處前就要好好分辨到底手中物品是「想要」還是「需要」,如果只是「想要」就要放下貨品。小時候也被默化,自動就會過濾欲望,猜到父母的天秤會覺得「不需要」,就隻口不提想買什麼,參加什麼,但我也不會因為人有我無而傷心自卑。儘管沒有機動筆盒,沒有Barbie公主,沒有泥膠玩具,沒有神奇水馬騮,沒有《紅蘋果》,沒有《兒童快報》,沒有游泳班和樂器班下,我還是愉快地成長,自覺圖書館的圖書仍然成就了一個健全的自我。直到認識丈夫,一個具有「富足」童年的人,一個三十餘歲的人沉迷了Action Figure三十餘年,他喜歡打機,拍拖時我陪他行旺角信和,油麻地In's Point,聽他說自己每個月都至少買一隻模型,每星期都要完成12小時的電腦遊戲任務,我笑他大未透,老男孩。後來大抵因為報復心態,他知我喜歡動物,開始迷惑我,送我形形色色的扭蛋玩具,有時是眼神兇惡的流氓麻雀,有時是頭纏着碎花巾的三色小貓,有時是蹲在馬桶看書的大乳牛,我甚至特意購下胡桃木的小櫃來收藏它們,不知不覺也放下了心中的天秤和扭蛋機顯示的金額,有人代我拍卡,幾聲利落的「咔啦,咔啦」,掉出來的雖然已不是童年,卻教我舒坦做人,不再嚴厲地看待每個數字。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