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意語言,和任何文字,每一次接近展覽時。像「畢加索:與亞洲對話」於英文其實作conversation而非dialogue;中文都可譯「對話」,但後者較實,較重(書劇的對白;國家或團體的交涉)。如此選詞下,「畢加索」,「亞洲」,二者不需完全咬合,偶爾漫談,自然生成某種之間的碰撞就可以了。這是很可行的策略,既以群像彌補了借展數量不足的問題,也避開了語境不完全匹配的尷聊感。但真的做到?逾60件畢加索真迹對上130多件館方藏品,總有種硬銷希克的感覺,而,反覆見着「某東西令人想起畢加索」的描述句也太附會太方便。我想回到根本:「對話」作為策展語言終究指什麼?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