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

劉銳紹:莫要等飄雪時候 心事你可知道否——從歷史解結談到如何同步發展

【明報文章】「六四」36周年雖然已過了一星期,但有些話還是要說的。很多人都看到:「六四」的問題如處理得好,中國肯定「更上一層樓」、「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如脈絡不通,則血氣不暢,冰天雪地時更會赤痛。所以,「莫要等飄雪時候」;這「心事你可知道否」(語出張德蘭《鮮花滿月樓》)。故引為今天標題。

擬題時,本想把「飄雪」改為「積雪」或「崩雪」,再把「心事」改為「憾事」或「恨事」。但思前想後,還是保留原句,以體現好言相勸、積極以對。希望官方以同樣態度對「六四」:平常心處事,反思路更寬!

(1)很多事情可以不敏感

──回顧歷史上的6月4日,也有不少有意義的日子。例如1991年6月4日,新華社公布「四人幫」江青的死訊。這消息大快人心,因為大家都希望禍國殃民的人在現實中消失。

又如1925年6月4日,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瞿秋白主理)首日發行。當年中共黨人如何爭取言論自由,也記錄在黨史之中,國民多麼渴望早日達到目標,不要停頓或走回頭路。說也湊巧,1925年到1989年,剛好又是64年。但只要不迷信,這些既然是客觀史實,那就不敏感了,更毋須忌諱。

──列出上述事例,只想說明:官方不敏感,就沒有敏感;官方敏感,就會製造敏感。現代化政治證明,很多事情不被機械地視為「敏感」,就可以用不敏感、自然和從容的方法處理,談笑運策,從而達至相安無事、各適其適的穩定效果。毋須因為一點而影響全面,或引致削足就履,這才符合由治及興的方向。

──今年維園連續第三年舉行家鄉市集嘉年華,有參加者認為「時代已變」,但也有到場人士認為「任何活動都不會影響他們對『六四』的看法」、「不需要很多形式,有自己的信念就可以」。外界無法量化不同看法,但至少說明,讓各種心情存在,毋須禁制或激化,正是眼前較佳的處理方式。

在社交圈可見,不少人專門乘電車或巴士多次來回經過維園,拿出小型燭光裝置,輕唱自己想唱的歌。可見,民間的冷靜不代表冷感,大家對身邊的事情還是有感覺,處理技巧更多元,心態也能平衡。他們還幽默地說:感謝官方的「嚴謹」,幫助大家增加「六四」的記憶。

不過整體氣氛仍緊,需要官方理智和高技巧處理。否則,再緊就會由「飄雪」變「積雪」,早晚又會「崩雪」,不符發展的大局利益。

(2)民間「四平」下如何解結

──無論基於反思或是現實環境的原因,近年民間已出現「平常、平靜、平和」的「三平」狀態和心態;如果加上「躺平」,那更是「四平」了。所以,官方不妨在「四平」的基礎上增加自信,證明在心態和行動上都可以做到「八穩」,帶出寬鬆氣氛。

──如何為「六四」解結?很多人,很多年,很多建議,都已出現了,關鍵是能否變成事實?例如,先從善待「六四」死難者家屬做起;效法南非打破政治僵局和矛盾的「大和解」;讓輿論界以討論當前如何發展為前提,適度提及為「六四」解結的建議……各位如有興趣,可翻閱我每年「六四」期間的文章,已引述很多穩重的建議,旨在融雪,惟關鍵仍是能否變成事實?

──如今,倒不如先弄清楚幾個思維問題,對應付眼前中外問題也有好處。例如:溫和的逆耳之言也是進言,不是破壞,也不是對抗;官方應讓其公開存在,研究和接納。近年,逆耳之言無分激烈或溫和,表達空間已愈來愈小,也是積雪之象。

又如:為何官方推動某些政策,效果多不如理想?皆因未與民氣相通,不能雙翼齊飛;即使在經濟和對外發展等方面,官方雖然努力振翅,但多是單翼飛行,結果就是飛得慢或團團轉。總之,如能接通民氣,無論對「六四」解結或日後發展,也是有利的。

(3)拉闊視野看貼身問題

──既然官方短期內不會對「六四」有新說法,倒不如拉闊視野看其他問題。最近,周霽取代鄭雁雄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給外界帶來一些想像空間,感到拼經濟、抓民生將是未來工作重點。

我對此樂觀其成,惟同時也觀察其他角度,因為光有想像空間並不足夠;合乎民望的想像成為事實,才是重要。况且,中國的事情不是看人,而是看政策,關鍵更是政策如何執行?周霽強調他獲得習近平信任,換言之,基本政策不會有太大改變,策略重點則可能有所調節。

按此估算,官方的重點首先是防止香港經濟繼續下滑,然後借勢加速復蘇。惟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響?也要看整體的內外政治和經濟而定。今年以來,香港零售總額下跌至疫後新低(4月貨值臨時估計按年下跌2.3%,跌至289億元)。這不是什麼外部因素,而是內部經濟結構的問題。何况,最近又有「僱員涉冒犯國安,食肆娛場可釘牌」的政策,又是添雪迹象。

周霽表示,特首和特區政府是治港第一責任人。沒錯,尤其在執行方面。不過,於政策制訂方面,特區政府是否有「第一責任權」?這方面的決策責任誰屬,要全面思考,需要「更上一層樓」的融雪視野,不妨作更廣泛聆聽和諮詢。

──去年撰文認為「香港玩完」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最近修訂自己的看法,說「因為其中國特色——而非撇開這點,香港或者正經歷一場復蘇」。這反映外國觀察中國,多按本國角度和當時環境,而忽略了「中國特色」。這次,各國還忽略了「一言(人)可以興邦,一言(人)可以喪邦」同樣可以在美國出現;美國總統特朗普搞壞世界秩序,美國人同樣受累。

美國有輿論說,現實效果是特朗普「幫了中國」,這角度見仁見智。我的觀察是,無論美國的策略如何,中國能否在政治和經濟上有足夠凝聚力?才是關鍵。在在可見,官方對外正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但凝聚力需要內外結合,這就要更高層次的思考了。

──最近在香港設立的國際調解院總部,是中國爭取國際影響力的一項舉措,配合中國近年在不同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的強化行動,相信會有一些效果(但當然要計算成本效益)。

強化這些國際活動,對外影響大於對內影響;市民不大了了,關心者更少。所以,有關方面不妨多把焦點和精力放在疏通市民大眾的心靈關口之上,才可以創造融雪時機。

(4)「兩度」是可行之道

──其實,很多事情的結果都視乎是否適「度」?眼前有些歷史的「結」未能解開,那麼各方不妨用「兩度」處理:一是時間的跨度,二是處事的深度。這不是消極的態度,而是務實的程度;時間的跨度,不是拖延之策,而是醞釀處事深度之機。只有這樣,才能夠同時應對內外變化、抓緊由治及興之遇。

──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的整體發展,我和不少留港人士一樣,仍樂觀積極以對。這需要各方(尤其是官方)的理解,所以要問「心事你可知道否」?不過,無論如何將繼續創造輕裝前進的空間,就算未如願,大志仍在心。所以,盼共你,上路去,哪管風雨狂,凌霄志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