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徐天啟

徐天啟:「習特通話」之外——中美關係緣何停滯

【明報文章】6月5日中美兩國領導人通話,這是特朗普第二次上任美國總統後,兩國元首首次通話。借用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的評價,這是「一次非常好的通話」。雙方聚焦中美合作、貿易、台海局勢、留學等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據報道,通話持續90分鐘,氣氛融洽。最後,習近平主席邀請特朗普再次訪華,讓世界再次看到中美關係轉圜的希望。

實際上,對中美關係,中方態度是一貫而明確。早於2013年,習主席就提出中美共同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2017年習主席與特朗普總統會面時進一步強調,雙方「有1000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但美國幾乎無積極回應過中國的積極表態:從奧巴馬政府歪曲抹黑「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到2018年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再到拜登政府提出「小院高牆」試圖阻斷中國產業進步步伐,及今年「特朗普2.0」再次對華加徵造成兩國貿易直接停滯的高額關稅,中美關係一度陷入「脫鈎斷鏈」邊緣。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中美關係的當前停滯?

首先,當前美國從上到下瀰漫對失去世界霸權地位的恐懼。一些人持有「美國霸權穩定論」觀點,認為世界上必須有一個霸權國家能夠並願意維持秩序,否則世界就會陷入混亂,而這個霸權國家必須只能是美國。然而他們沒有看到,在歐盟、東盟等區域中,域內並無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霸權國家,惟彼此仍能保持相對友好與和睦。另一些人則沉迷於二戰後一段特殊時期內,美國霸權地位給自己帶來的舒適閒暇生活,對美國霸權衰落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不滿。

美方錯誤揣摩看待中國

其次,一些美國精英有意或無意地錯誤揣摩中國意圖。無意之人,他們看到中國崛起,本能地陷入對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恐懼。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從農耕時代到工業與數字化時代,大國關係已經有完全不一樣的可能及前景。有意之人,他們並不關注或尊重事實,只是將「對抗中國」作為一種政治宣誓手段,視其為一種政治正確,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這類人目前在美國國會和政府廣泛出現;就算有個別人不贊同對抗中國,也會迫於環境壓力而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

另外,還有很多美國人錯誤看待中國崛起的原因。不少美國人覺得,中國崛起是靠美國的「施捨」,認為是美國允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才讓中國得以發展,卻看不到中國廣大中小企業人員夜以繼日辛勤工作;認為是美國培養了中國的AI(人工智能)人才,卻看不到中國每年高於生產總值增速的政府教育資金投入、對子女教育大量投入的中國家庭、勤奮努力的中國學生。還有一部分美國民眾聽信錯誤宣傳,認為「中國什麼都沒做就贏了」,忽視了中國從國家主席到廣大人民堅持了幾十年不懈奮鬥。

舉個簡單例子:為了能夠加強合作、促進彼此發展,習主席多次到訪拉丁美洲國家,去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評論文章道:「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6次出訪拉美、到訪11個拉美國家,次數比最近3任美國總統總和還要多。」

倘視中國為假想敵

美很難「再次偉大」

正如習主席通話時所說,現在中美雙方需校正中美關係這艘大船的航向。儘管中國在許多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毋庸說一般製造行業,就算在頂尖領域,中國也不遑多讓,Nvidia總裁黃仁勳說世界上50% AI人才來自中國,但這不意味美國應該對這樣的中國感到恐懼。

綜觀歷史,鮮有大國是因為外部挑戰導致自身衰敗。美國具在位優勢,全球治理體系穩定更有利於美國本身。反之,倘將中國視為假想敵,隨意改變國際規則而成為世界公敵,美國就很難「再次偉大」。

特朗普有能力統籌國內力量 改善對華關係

實際上,中美可以合作的領域眾多。於基建上,中國可協助美國完善國內急需更新的基礎設施;製造業上,中國許多企業仍有強烈的對美投資意願;在氣候變化、數字化與AI、太空與深地開發等新興領域,世界期待雙方開展真正深入的交流與合作。當然,當務之急是能否通過中美關稅協商,讓雙方在貿易和市場准入方面形成更多共識,共同完善世界規則,形成各國間長期可持續的經貿合作方式。這才是緩解美國政府財赤和貿易赤字問題的真正有效方法。

現在,作為近年權勢較高的美國總統之一,特朗普有能力統籌協調國內力量,改善對華關係。面對中美開放合作,中方態度是積極的;面對美國對中國及世界的霸凌,中國的反抗態度是堅決的。希望特朗普能夠從他與習主席的通話中,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天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