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連番向該國精英學府「開刀」,尤以哈佛大學為甚。當中除了特朗普對哈佛的個人報復,也是為了清洗民主黨的「覺醒文化」,更重要的或是要延續其政治遺產。
哈佛遭政權處處打壓,一切要由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說起。長久以來,美國的大學均是一個追求公平正義之地,其校園抗爭歷史悠久,近數十年較著名的包括上世紀50年代的反麥卡錫主義、60年代民權運動、70年代反越戰、80年代反南非種族隔離;及後的校園抗爭,多與種族及性別相關。最近一場大規模校園示威,則是反對以色列為報復哈馬斯,而對巴勒斯坦平民殺紅了眼,造成史無前例的人道危機。學生佔領校園,僅出於道德與良知的表態。
整肅大學校園反以色列示威
雖然連串校園示威針對的是以色列政府,而非特朗普政府,但卻引來當權者鐵腕整肅。當中很大程度源於在外交政策上,共和黨一向較堅定支持以色列。特朗普對美以關係更是忠貞不二,其於上屆總統任期不但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又承認以國擁有戈蘭高地主權。不過以上兩者卻在國際法下極具爭議,故從未受國際社會承認。另外,特朗普亦積極拉攏中東國家與以色列建交,促使它們簽訂《亞伯拉罕協議》,減弱以色列被中東排斥的程度。
特朗普經常利用權力來滿足自身政治目的,連場校園示威與特朗普的親以色列立場相左,不難理解反以示威為何被政權盯上。特朗普指摘美國的大學縱容反猶太主義,遂以多間常春藤大學為首要目標,威脅削減聯邦資助,迫使院校打壓反以示威的學生。多間名校先後向政權「跪低」,唯獨哈佛力抗,拒絕屈從,捍衛院校自主。哈佛甚至公開政府的無理要求,終惹怒特朗普,先後遭凍結聯邦資助、推動取消其捐款的免稅地位,及暫停向哈佛國際新生發簽證。特朗普目的就是要用財政陰乾的方法,報復哈佛的「不聽話」。
掃除「覺醒文化」 為保守派奪回話語權
不過,特朗普對哈佛等精英學府的敵意,遠遠不止源於反以色列示威。近年共和黨人不斷把「覺醒文化」掛在口邊。所謂「覺醒」一詞,早於1930年代出現,其時僅用於黑人平權,提醒黑人要對自身面對的種族不公有所覺醒。過往美國高等院校一直被視為屬自由派堡壘,他們經常批評現行制度對種族、性別及經濟帶來各種不公。於他們而言,追求平權是要達至社會公義。
由於過往不少大學都推行以種族作為收生及聘用準則的「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自由派推崇的平權價值往往得以成為校園主流,令保守派感到在高等學術制度被邊緣化。為奪回話語權,近年以特朗普為首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派」把所有平權價值都視為「覺醒文化」,以貶低各種推動平權的進步力量。
MAGA派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要掃除這些「有毒文化」,讓美國重回正軌。作為孕育「覺醒文化」的溫牀,美國最高學府卻往往是「反覺醒」的最大阻力之一。不少政客不分黨派都出身自美國最高學府,以名譽及影響力論,這些名校猶如政治聖地,政治上都是碰不得的地方。恰巧地,以哈戰爭造就了一個千載難逢契機,令別有用心的人得以將校園示威加以扭曲,把反以色列政府暴行塑造成反猶太主義、把支持巴勒斯坦平民與支持恐怖主義掛鈎。
反猶太與支持恐怖主義,在美國都是政治禁忌。於這樣的背景下,MAGA派師出終有名。特朗普對哈佛實行雷厲整頓,除了上述已提及的政治報復,也是因為哈佛為精英學府的龍頭,擁有最龐大財力。若哈佛面對威脅仍然企硬,各種行政打壓則可收殺雞儆猴之效,使其他財力不及哈佛的大學噤若寒蟬;但若哈佛選擇屈服,則可證明這班精英一向追尋的價值,都會在金錢面前「跪低」。
無論哈佛如何選擇,都會大大撼動美國以大學為首的思想搖籃。特朗普在這場「覺醒文化」戰中,可謂立於不敗之地。
打散民主黨核心思潮 延續政治遺產
特朗普不惜一切向哈佛「開火」,除了是意識形態之爭,或許背後有更重要的政治考慮。於上年美國大選中,特朗普帶領共和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MAGA派的「反覺醒」策略可謂功不可沒。事實上,特朗普以民粹路線三度參戰總統選舉,而每屆奪得的普選票更是屢創新高,如今共和黨政治更是由MAGA派主導。但特朗普的MAGA路線能否站穩陣腳,仍是未知之數,即如2016年特朗普首度問鼎總統後,共和黨於及後的中期選舉及總統大選均落敗收場。
民主黨一向偏向精英主義及堅守平權價值,若特朗普能夠藉打壓哈佛而打散民主黨的核心思潮,或有利日後共和黨選舉,從而證明MAGA路線的政治價值。這樣特朗普便有機會取代列根,成為共和黨主流支柱,延續其政治遺產。
哈佛已就各項行政打壓上訴法院,而目前最高法院的所有大法官,只有一人不是出身於常春藤名校。故他們會否捍衛其出身的最高學府,值得外界關注。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慧君]
相關字詞﹕劉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