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近日政府宣布將於2025/26學年起削減中小學資助,包括削減營辦津貼約10%,以及取消「特別視學」救校方案,掀起教育界及社會廣泛討論。政府強調,此舉基於學齡人口結構性下降,及財政壓力下對教育經常開支的檢視,旨在促進資源合理分配與財政可持續性。然而這些政策調整背後,反映出香港教育面對的多重挑戰。
削減資助的現實與影響
根據預測,2025至2031年間,適齡小一學生人數將由約4.86萬減至3.75萬,跌幅逾20%。學生人數減少,令維持現有學校數量和資助規模變得困難;政府必須在有限財政中,尋求資源的最佳分配。削減中小學營辦津貼,意味着學校可用於教學、支援服務及維護校舍的經費減少。校方需更謹慎分配資源,以減低對教學質素和學生活動的影響。
目前,中小學資助多依賴政府年度撥款,且多採用一視同仁及專款專項分配模式;如按班級數量比例分配津貼,未必能夠反映各校個別需求和特色。就以「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為例,資助縮減後,學校需靈活調整資源,如以「學習支援津貼」及「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撥款等,應對特殊教學專業培訓和教學輔助,可預期教學壓力相對加重。
此外,疫情以來的財政赤字,使政府不得不削減教育經費。雖屬合理的財政管理措施,但削減津貼和取消部分支援措施,或對經濟條件欠佳的家庭帶來負擔,令本可受惠者直接失去支援。
取消「特別視學」的隱憂
「特別視學」方案原為收生不足學校提供改善機會,透過視學評核優良的學校,可得到重新派發小一學生的機會,從而維持學校運作及提升教育質素。今年3月政府公布「小學規劃未來路向優化方案」,於2025/26學年起,未獲資助開辦小一的學校將不再享有此方案,意味學校失去因表現優良而獲得生源回升的可能。此舉可能加速部分學校關閉或合併、減少學校數目,對教育多元發展不利。
縱然學校轉為私營辦學後,須以私營方式營運該屆學生6個學年,保障學生學習連貫性,但同時增加學校經營壓力,限制其靈活調整空間。若學校收生持續不足,第二次未能在小一派位下獲批開辦資助小一班級,學校將失去再次申請私營辦學的資格,要面臨「合併」或「停辦全部或部分級別」的抉擇。
開源節流與資源整合措施
面對資助削減,學校普遍設有完善的財政計劃與預算,短期內可動用儲備,應付經費減少。政府亦允許學校保留相當於12個月營辦津貼的餘款作緩衝。然而長遠來說,學校必須加強財務管理,採取節流和開源措施。
節流方面,學校可定期檢視開支,減少非必要支出,例如延後購買消耗品和教具,並整合津貼聘用教學助理,避免動用營辦津貼。節能減耗、善用資訊科技及人工智能去提升教學和管理效率,也是重要方向。家長義工和社區人士的到校活動參與,能夠增加人力資源、促進家校合作、提升課後活動質素。
開源方面,學校可積極出租校舍等,以增加收入,減輕對政府資助的依賴。而為減低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影響,學校可以靈活運用「學生活動支援津貼」、「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等撥款,確保資源用於最迫切和有效的活動。
此外,因「全方位學習津貼」、「姊妹學校計劃津貼」及「戶外教育營計劃津貼」整合為「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由於該撥款改為按學生人數計算,津貼整合之後雖提高了靈活性,惟總額下降,學校可尋求與社會及商界合作,以分擔部分交流研學活動的經費壓力。
香港生育率持續偏低,學齡人口結構性縮減已成事實,學校面對開班不足的壓力。政府調整資助政策,旨在減輕財政負擔、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屬合理財政措施。然而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削減資助不可忽視弱勢學生的教育權益。資源分配不均衡問題長期存在,部分學校因資金不足,難以提供足夠設施及聘請教職員,影響教育質素和公平。政府應在整合資源的同時,確保教育機會均等,避免弱勢學生成為政策調整的犧牲品。
尋求教育生態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香港教育面對人口結構變化與財政壓力的雙重挑戰,調整資助政策,不可避免。未來政策應着眼於整合資源與提升教育效能,同時保障學生福祉和教育公平。政府需加強與教育界持份者溝通,協助學校平穩過渡,避免政策帶來的負面衝擊。學校亦需主動調整策略、合理分配資源、推動教學創新和多元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唯有政府、學校與社會三方協力,方能夠維護香港教育的競爭力與公平性,迎接未來挑戰。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淑操]
相關字詞﹕林淑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