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許漢榮

許漢榮:穩定教育生態 政府須有更大承擔

【明報文章】近來政府就削減學校教育資源及收緊中學開班門檻的措施,再度引起社會和教育界關注。雖然官員的說法離不開「優化」、「質素」等口號,但實質上只是以削減資源為大前提,離「優化」、「質素」之說仍然甚遠。

因應本港出生人口下降及近年移民潮,適齡入學人口下跌的趨勢早已形成,教育局也一直指這是「結構性」趨勢,意味着假如外在環境情况不變,這個趨勢難以逆轉。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早於2023年已指出,「減少學校數目」、「合併學生人數少的學校」是世界各地共通的政策慣例,但同時他也不忘指出,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承擔長期以來都有增長,因此政府提出的是「整合資源」,並非單純的「縮班殺校」。

隨後,林緻茵的文章(註1)亦質疑,將收生不足的學校淘汰與教育質素之間的關係如何成立?我亦曾於本報撰文(註2)指出,「適齡入學人口下降的結構問題,固然無可否認,社會資源有限亦是事實;但是否因此就一定要以相應減少資源作為應對之策,即等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就非常值得商榷」。

縮班「殺校」 致學生「上移錯配」

兩年過後,面對外在環境未有改善的情况下,當局仍然拿不出正面措施,取而代之的是重手削減資源。除了早前已公布削減公營學校的「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EOEBG)10%,及擬削減直接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之外,教育局亦向公營中學發出通告,指未來中學的「開班線」會由現行的25人,提升至下學年的27人及2026/27學年的29人。這項措施意味着一些收生有困難的學校,將會面臨更大的「生存威脅」,「被殺校」的機會將大大增加;但另一方面,當局又讓收生問題不大的學校可以申請「加班」,必然的結果是進一步令收生有困難的學校加快消失。

就着「縮班殺校」問題,社會及教育界的討論都指出,措施首當其衝的必然是一些以取錄學業能力較弱及特殊學習需要較複雜之學生為主的學校。惟即使這些學校消失了,不代表這些需要更多資源照顧的學生會消失,最終便會出現「上移錯配」問題,學生因而未必能夠入讀最適合他們的學校,並不符當局聲稱「確保本港教育體系得以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說法。

事實上,一些所謂「第三組別」(band 3)學校,並不是指這些學校的辦學質素低下;相反,這些學校更擅長照顧學業能力不足,或者是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這些學校的教師,往往比起所謂「高組別」學校更善於使用不同方法輔助年輕人成長。然而於外在環境變化之下,這些學校往往被貼上「不受歡迎」、「辦學水平不足」等標籤,更是最容易被當局犧牲的一群。

表面上,當局的新措施讓學生「上移」至更高組別學校的機會大了,即教育官員所謂「更充分回應家長的選擇」、「增加家長為子女安排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但事實上卻擾亂了整體教育生態、影響年輕人未來發展。

當局着眼減開支 但未提其他應對政策

除了削減資源及班級結構改變,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碧茜在教育局「局中人語」(2025年5月27日)亦提出當局將會推出一系列「優化學校發展方案」,其中包括擴大「與其他學校合併」、「與大專院校、職業專才(職專)機構在高中協辦多元化教育課程」、「以私立模式辦學」和「停止營辦全部或部分級別」;取消「特別視學」和「與其他學校合辦課程」等。不難看出當局着眼點只是減省開支,未有同時於其他政策上提出應對,在有效控制資源的同時實質改善教育生態。

以「與大專院校、職業專才機構在高中協辦多元化教育課程」為例,究竟所指為何?是在現行的「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架構下開辦課程?抑或是以推廣職專教育專責小組倡議的「校本職業訓練課程」為目標?如是前者,其實並非新政策;若是後者,則未見清晰政策及綱領。在面對學校發展的不確定性,甚至是「生存威脅」之時,當局提出的「救校」方案,於沒有政策可供學校依循之時,便把責任推向學校,這讓學校可以如何規劃?

適當調整資源 亦須穩定教育生態

教育是社會的未來投資。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相信資源只增不減,尤其是全社會正面對各種內外挑戰。然而在適當調整資源之同時,怎樣穩定教育生態,讓學校可以在平穩環境中繼續扶持年輕人成長,為社會培育未來人才,更是負責任政府不可或缺的角色。於這方面,教育界以至整個社會,仍在等待當局更大的承擔。

註1:〈「殺校」背後的教育與人口政策問題〉,2023年4月18日《明報》

註2:〈提升教育質素 不止資源整合〉,2023年4月26日《明報》

作者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教育博士候選人、前中學校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許漢榮]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