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周永新

周永新:公營房屋、醫療、福利改革之路

【明報文章】今年財政預算案從發表到通過,經過兩個月時間,並沒有得到市民太大關注。原因之一,是預算案並無提出重大的財政改變;之二是今年預算案重點放在日趨嚴峻的政府財政赤字,市民對於政府如何開源和節流,除了一般性的評論,實難有具體意見。

教育房屋醫療福利 須開源節流

財政預算案較為市民關注的,是政府用於教育、衛生醫療和福利的經費。最近兩三年,上述各項的每年支出皆超過1000億元。財政司長陳茂波指出,若這3項開支持續增長下去,政府財政長期來說將無法承擔,故必須嚴格控制支出,並尋求開源辦法。在以上3項服務之外,公營房屋也涉及大量公帑支出。但公營房屋由房委會管理,有關帳目沒有在預算案詳細列明,其佔用的政府資源卻絕不少於教育、醫療、福利等服務。

以現時政府財政狀况而言,當局應不至於大幅削減教育、房屋、醫療、福利等項目支出。不過若以上服務仍由政府承擔大部分財政經費,市民難望服務有實質改善。換言之,輪候公屋的市民仍難在3年內「上樓」、求診者在公營醫療服務加價後仍要以年月計方能得到專科治療、長者和殘疾人士等候的院舍照顧仍嚴重供應不足。

雖然陳茂波司長預計,政府財政於未來三四年應可恢復收支平衡,惟政府能夠讓教育、房屋、醫療、福利等服務的開支長期增長下去嗎?明眼人都知道,現在控制支出和有效運用資源的辦法,只是治標不治本;制度上的改革,才能夠徹底解决問題。不過現在政府稍許增加收費即遭遇阻力,徹底的改革可行嗎?

改革須有方向、原則、規劃、步驟

筆者認為改革是可行的,而現在政府出現嚴重財赤,也正好為改革提供機遇。其實市民都知道,財赤下服務難有改善;要改善就得推行改革。改革既有迫切性,政府就不能只言不行,必須有方向、有原則、有規劃、有步驟地推進,否則改革只會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廢。

以下筆者就房屋、醫療、福利等服務的公營部分,分別提出改革所應採取措施(教育制度的改革,因筆者認識不深,留待從事教育工作的學者評論);目的並不在拋出另一套方案在社會引起爭議,而是實事求是地探索一條改革公營房屋、醫療、福利等服務的可走道路。提出措施之先,以下是計劃改革時所應考量的方向和原則。

考量一:改革必須符合市民需要和切實可行。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憑自己對社會保險的認識,曾建議政府設立供款式的醫療和退休保險制度。但經過社會一番討論,筆者發覺不僅政府無法接受,那時市民對集體保險計劃也沒有認識,所以只好要求政府設立儲蓄形式的中央公積金。

筆者在這裏講過,自己並不反對出售公屋,對提高出售資助房屋所佔比率也沒有異議;但政府推行這些措施時,必須準確掌握市民對公營房屋的需求,也必須有長遠規劃,不應如回歸初期,出售公屋後發現問題多多即無以為繼,居屋也因私人物業市場價格下挫而遽然停止。

總的一句:改革必須掌握市民實際需要;單憑數據和理念的分析,並不能解決問題。

考量二:改革必須是政府和市民財力可以承擔。承接以上切實可行的原則,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政府和市民的財政承擔能力。到目前為止,政府收入主要倚賴一般稅收和其他非經常收入如賣地等;市民不需要為着自己住屋、醫療和福利等需要,繳交經常的供款。由於稅基狹窄,政府只能向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基本房屋、醫療、福利等服務。

另外,市民的收入分佈,或可用「啤梨」形容,即市民多屬中下階層,他們可以應付生活一般支出;惟當遇到疾病、傷殘、失業、年老體弱等情况,依賴政府提供的醫療和福利服務,差不多是唯一解決辦法。基層市民也需要公屋方可解決住屋困難。

總的一句:在推行房屋、醫療和福利改革時,政府必須量力而為,及必須顧及市民的財政承擔能力。

考量三:改革必須得到市民普遍認同和支持。因為改革必然帶來改變,而改變過程中,難免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市民的普遍認同和接受是必須。例如2011年政府設立最低工資,事前經過勞資雙方長時間討價還價,最後政府確定市民可以接受才推行。

總的一句:改革不能源於政府或民間的一時想法,必須經過商討,取得市民普遍支持,方能水到渠成。

短期與長期改革措施

筆者以下提出的改革方案,分房屋、醫療和福利3方面,並列出短期和長期改革措施:短期指的是能夠在3年內完成,長期於5年內完成。因篇幅有限,以下只列出改革綱領,以後再詳細討論。

公營房屋改革短期措施:(1)切實執行房委會早前提出的「富戶政策」調整方案,遏止公屋住戶違規使用公屋資源;(2)取締無法符合新例規定的劏房,協助受影響居民另覓適當公營或私營住屋;(3)降低輪候公屋時間,確保簡約公屋發揮預期作用。

公營房屋改革長期措施︰(1)推算香港人口和經濟發展變化,重新規劃公營房屋定位和需求;(2)探討市民對出售資助房屋的經濟負擔能力,長遠規劃出售資助房屋的供應和作用;(3)重新檢視政府對基層市民之住屋需要的承擔,調整《長遠房屋策略》發展方向。

公營醫療改革短期措施︰(1)落實近期提出的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確保患病市民不至因經濟能力有限而延誤求診;(2)盡快推行2022年12月發表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之建議,使基層醫療服務成為保障市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3)提高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保障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的權益。

公營醫療改革長期措施︰(1)檢討公營醫療服務定位和對市民的承擔;(2)加強公私營醫療服務的連繫和協作,探討兩者在保障市民健康上的分工;(3)分析市民收入與醫療支出的關係,研究集體醫療保險的可行性。

公營福利改革短期措施︰(1)積極推動大灣區養老,擴大社會保障措施適用範圍和地區;(2)加強支援照顧者,紓緩他們身心各方面壓力;(3)檢討現行在社會福利範疇內各項為特殊需要的補助金,整合及填補漏洞。

公營福利改革長期措施︰(1)探討家庭制度近年出現的變化,制訂適合的支援措施;(2)檢討公營福利定位和作用,加強市民對自身福利承擔的責任;(3)探討政府與民間組織在促進市民福祉所扮演的角色,及共同努力建立關懷社區。

最後要補充的是:現在關於民生福利政策的改革措施,都不能忽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這些現代科技不能取代人與人親身接觸(person-to-person contacts)產生的效果,卻可讓從事社會和醫療工作人士(social an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能夠更有效和有更多時間完成任務。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