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鄧飛

鄧飛:從「開班線」 看國際教育樞紐的構建

【明報文章】教育局近日公布中小學未來規劃方案,包括調整中學一年級開班線,由25人逐步增至29人;同時,允許符合特定條件的學校以4班參加中一派位,並可申請下年度以5班參加。廣受學界關注的是開班線問題。鑑於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降,教育局的政策是可以理解,但希望能夠有措施協助學界「軟着陸」,避免大量教師失業,人心惶惶。

根據教育局通告第17/2023號通函《與中學班級結構相關的配套措施》,舊開班線是25人一班,換句話說,51人(25+25+1)人便可開3班。現在的標準改為「按每班派位人數減2」,即N-2,而N定為31人。這意味着29人可以開1班,若要開3班則需59人,比舊標準多出8人。

「邊際學校」面臨最大危機

新政策反映出幾個重點。首先,開班最高人數與最低人數之間的距離縮小。以往最低開班人數為25,封頂人數為31,個別學校高至32至34人。即是說,弱勢學校與強勢學校每班學生人數相比,可以相距6至9人;更何况,學校若以26人(25+1)開兩班,即每班僅得13人,極不利於群育學習。而現在新的開班標準是N-2,僅相差兩人,校際間的群育學習差異得以拉近,這樣更符合群育教育精神。

其次,新政策對剛好開到3班的學校構成最大壓力。以往學校若連續兩年只能開兩班,第三年獲派3班的機會微乎其微,基本上已進入倒數階段。新政策反而讓這類學校較能「坦然」面對合併甚至「殺校」的命運;剛夠人數開3班的「邊際學校」,則面臨最大危機。

「邊際學校」亦會加劇區內搶學生的情况,原因是家長會根據學校開班數量和每班人數來評估學校狀况。一旦家長對學校失去信心,可能會選擇轉校,進一步加劇「邊際學校」壓力;即便在開學日有3班,家長仍然有可能「跳船」,令經營難上加難。更何况,教育局「數人頭」不止於中一級,而是所有班級,令壓力倍增。

雖然教育局提出開「私家班」的措施,給學校緩衝機會,但學校或辦學團體需承擔開班成本,筆者亦未見過成功案例。於這情况下,難免令教師人心浮動,對教育界不是好事。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局應該人性化處理,令事情「軟着陸」,而非聽任在「縮班殺校」或合併過程中,讓大量教師走向失業、團隊士氣低落,人心惶惶。

教局需精準掌握教師供求

為此,筆者建議當局推出以下措施。第一,根據行業對教師的需求,調整教師供應和培訓。教育局需精確掌握主科、選修科和術科的需求差異。主科如中英數的需求較大,術科如音體美則相對穩定,但過往曾經較熱門的一些選修科如「企會財」,近年修讀人數減少,教育局需精準掌握教師的供求情况。

第二,我們無法要求現屆政府為下一屆政府制訂規劃,只能在剩餘任期內估算,包括於財赤之下,未來可能削減多少津貼、合併多少學校等。雖然有外來人才輸入計劃,惟由於人數和學生年齡段難以預測,因此不能作為中一學位規劃的依據。故此,應以出生率作為預測依據,評估未來需要縮減的班級數目和「邊際學校」數量。教育局要做好疏導工作,加強與辦學團體聯繫,提供精準的幫扶。

第三,當局須留意未來的學位規劃存在兩個變數。第一個變數是,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特別是新界西北如元朗區人口將會增加,這並非因為出生率上升或新移民湧入所致,而是既有的人口流動結果。這亦意味其他地區的人口將會減少,形成此消彼長關係,令18區人口分佈改變。當局須密切追蹤這一變化,並實行精準規劃。

第二個變數是,隨着人才輸入計劃的推進,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的學額需求將上升,與官津學校形成競逐學生情况。根據2024年底數據,香港共有54所國際學校,過去5年並無新增。

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之要務

教育局不時會就本港中小學國際學校學位供應情况做顧問研究,最新評估結果是,對國際學校學額需求採取較審慎態度。但問題是:若香港要打造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來自海外的人才很大機會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因此。教育局應該與人才辦和勞福局開展跨部門協作,了解人才來港之後對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額需求。况且,外來人才對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需求增加,亦會催化本地家長對這類學校的追捧,令官津學校面臨更大挑戰。

於這情况下,教育局一方面要滿足海外人才對國際學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DSE(中學文憑)的吸引力和國際認受性,讓本地及海外家長都願意選擇主流中學,而非單一湧向國際課程。這才是香港中長遠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之要務。

故此,現在是時候考慮將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延伸至中學基礎教育,具體措施包括把香港教育推廣至東南亞華人社會,以及「扭鬆」陪讀簽證等配套措施等。筆者建議立即上馬研究。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飛]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