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

狄志遠:當掃蕩取代發展:香港小販的悲歌

【明報文章】香港的小販文化,曾是這座城市最具活力的風景線之一。街頭巷尾的叫賣聲、鑊氣十足的地道小食、琳瑯滿目的日常用品,是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然而,這一傳統行業近年面對生存空間持續萎縮的嚴峻挑戰。當政策導致整個行業幾乎消失,我們必須重新檢討這些政策是否還合適。

政府政策失效 傳統行業瀕危

數據最能夠反映政策的真實效果——持牌流動小販從過往的4萬個,銳減至2024年底僅餘233個,跌幅高達99.5%。這個數字背後,反映出延續半個世紀的小販政策已經徹底失效。從「社會福利」性質轉向「消滅目標」的政策走向,不僅摧毁了傳統行業,更削弱了香港作為多元包容城市的文化底蘊。

政策失效的根源,在於目標錯位和管理思維的偏差。港英政府在1957年的小販政策報告中,曾經明確將小販牌照視為「社會福利」,於經濟不景時放寬管制,為基層市民提供謀生之道。然而,現行政策卻暗地裏以「消滅小販」為目標,這種根本性的轉向,導致今日該行業近乎滅絕的困境。當局僵化的管理手段,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食環署雖然聲稱採用「先警告、後檢控」方針,但實際執行中卻往往演變為「一有投訴,必有行動」的機械式執法,2024年檢控案例多達5025宗。這種掃蕩式管理,完全忽視小販的實際需要。

與此同時,資源配置的扭曲,同樣令人咋舌。政府每年投入25億元於小販管理,相當於2400名員工進行近12萬次掃蕩行動。但這些資源主要用於「控制」,而非「服務」。如此龐大的投入,只能夠產生負面效果,扼殺整個小販生態。

落後的治理理念,是問題之癥結。於政策制訂層面,小販政策涉及多個政府部門,但缺乏清晰的主導權,導致政出多門、政策碎片化。執行層面則更加令人失望——食環署明確表示,「小販事務隊會致力確保沒有小販販賣」,執法人員往往只會告訴小販「這裏不可以擺」,卻從不回答「哪裏可以擺」。這種純粹排斥性的管理方式,完全背離公共服務的本質。

大灣區競爭中自廢武功 當局須轉變治理思維

合適的小販管理,不僅不會妨礙城市發展,反而能夠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成功將小販文化申請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推出「夜經濟」政策之後,夜間消費佔全市消費比重超過60%,有力推動了城市經濟發展。

港人北上消費已成常態,香港夜間經濟持續萎縮。在粵港澳大灣區競爭格局當中,深圳、廣州積極發展夜間經濟,香港卻在消滅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種做法,無異於自廢武功,不但無助提升城市競爭力,反而削弱了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獨特魅力。

特區政府不能再以「優化」、「檢討」等官腔詞彙,來掩蓋不思進取的思維和缺乏改革決心。改革的核心,在於建立「發展導向」的小販政策思維,將現行的25億元「掃蕩」開支,轉化為發展和支援資源。政策重構方面,政府需要重新檢討小販政策的根本目標,恢復發放流動小販牌照、允許牌照轉讓,以吸引年輕人投入行業;同時,借鑑深圳、台灣、泰國等地的成功模式,劃定特定區域作為合法販賣場所,適度放寬明火煮食限制。更重要的是,政策制訂過程必須真正聆聽普羅大眾的意見,而不是關在冷氣房裏憑空想像。

經濟活化與管理轉型,需要多管齊下的策略配合。繁華地區應該設立主題式小販經濟圈,與旅遊業結合,打造地道旅遊體驗。夜市經濟發展勢在必行,重新規劃廟街、女人街等傳統小販集中地,增加限時夜市活動,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元的消費選擇。同時,小販管理隊的職能必須由「管控」轉變為「支援」,為小販提供經營指導與創業輔助;設立小販經營培訓計劃,提供低息貸款或減免攤位租金,真正支持基層市民創業,而非打擊他們的生計。

文化保育工作,同樣不可忽視。當局需要申請將小販文化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借助國際平台來推廣;結合數碼技術,推出小販地圖或導覽應用程式,吸引本地和國際遊客,將小販文化轉化為香港軟實力。這不僅有助於保護傳統文化,更能夠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和就業機會。

小販政策改革的最終目標,在於政府治理思維的根本轉變——必須告別「控制思維」,擁抱「服務思維」;摒棄「排斥政策」,推行「包容政策」。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夠重新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活力、有特色的國際都會。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