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森

林森:香港應游說英美名校來港設分校

【明報文章】最近,因應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撤銷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資格,香港部分大學迅速回應,宣布為可能受影響的哈佛留學生推出「無條件錄取計劃」。相關院校將提供無條件入學通知書、簡化入學程序,並成立專責團隊,向學生提供包括住宿安排、簽證協助等的全方位支援服務,以協助有意轉校的學生實現無縫銜接。

港招哈佛學生 吸引力或有限

這一舉措,無疑展現了本港大學的高度應變能力、國際視野和人文關懷。然而,計劃所能吸引的哈佛現有留學生或許有限,因入讀哈佛的學生往往懷有極高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不僅因為哈佛是全球頂尖學府,更因每名申請者對其選擇的學校多有深厚個人情感。即便香港高校同樣享有世界聲譽,且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但若學生心繫哈佛,要其短期內轉往香港完成學業,心理上難免會有落差。這是本港大學在推出「無條件接收」計劃時,必須預估並認真應對的挑戰。

筆者以為,香港在當前局勢下不僅應作短期應急部署,更應着眼長遠,積極游說英美頂尖大學在港設立亞洲分校,讓英美名校學生可以在本科、碩士、博士學習期間在港完成其部分學業,深度了解亞洲和中國大陸的發展,建立更全面世界觀。另一方面,若出現一些特別的政治事件,亞洲分校可向受政策影響的留學生,提供與母校高度一致的教學和科研指導,維持其在母校學習的連續性。這樣受影響的學生,在心態上會依然認為自己是在其母校學習(只是教學點轉移到海外),學生更容易專注於學業。

事實上,部分歐美名校已在亞洲設立分校。美國紐約大學已在上海和阿布扎比建立分校,並推出「study away」留學安排,鼓勵其學生在不同階段去兩間分校學習、體驗,其經驗值得借鑑。而英國諾丁漢大學,在中國寧波亦設有校區。

靈活設計制度 保分校獨立運作

或許有人會問:若美國本土大學被禁止招收國際學生,其在港分校是否也會受限?事實上,分校制度的設立可以極其靈活。只要在招生標準、教學品質、科研架構等方面保持與本校高度一致,分校完全可在法律上成為獨立法人(separate entity),以香港本地高等教育機構身分運作,制訂符合本地法律的招生政策。

倘設立分校的難度很大,香港可考慮從院系合作層面開始推進,先吸引英美知名大學優勢學科來港設立教學點,一步一步推進。例如在新加坡,美國杜克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設立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實現跨國聯合辦學。

目前,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已在港設立工商管理碩士教學點,並獲准招收中國內地學生。而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為倫敦大學的法學本科學位項目提供預備課程,已經超過60載,為本港培養了無數法官、檢控官和律師。

順應教育全球化

港可設歐美分校

事實上,香港本地大學在設立境外分校方面,早有實踐經驗。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其在深圳設立的分校,自建校以來,與母校之間持續的良性互動產生了強大協同效應,發展迅速。如今,中大(深圳)已成為內地高考生心中的top choice之一,與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並駕齊驅,為內地芸芸高考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升學路徑與發展可能。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初具規模,城市大學也在東莞開設分校並開始招生,港大亦已在深圳啟動深圳校區 。這些實踐表明,本港大學完全具備推動高等教育區域化、國際化的能力。

筆者希望,順應教育全球化趨勢和應對更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本港大學亦可規劃在北美、歐洲華人聚集的城市(比如洛杉磯、溫哥華、多倫多、紐約)設立分校。此外,本港大學也應該加大與英美頂尖學府的合作力度,積極拓展雙學位(dual-degree)項目。這不僅有助應對當前及未來更複雜的國際政治風險,也能夠吸引更多國際優秀學生來港完成部分本科或研究生學業,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地位。

作者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中國與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森]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