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申訴專員公署刪除網站上報告的風波持續。到目前為止,公署似乎仍拒絕重新上載2022/23年度之前的調查報告、年度報告及其他資料。當局提出的諸多解釋,例如太多數據會拖慢網站速度、報告過時、政府部門已經落實其建議等,普遍都難以令人信服。在不少情况下,昔日導致該署調查的問題,依然存在。
行政長官早前回應時指出,申訴專員公署獨立於政府,並表示「相信申訴專員公署會做好《申訴專員條例》下的工作和責任,去處理好社會的意見」。
刪除網站報告風波,可引伸到香港憲制中「雙重問責」的重大議題。根據《基本法》第43條,作為特區政府首長的行政長官既須向中央政府負責,也須向香港特區負責。憲法學者陳弘毅與葉保仁稱此為「香港特區政治制度中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註)。
他們進一步指出:「若中央當局對香港發展的關注和觀點與香港市民整體看法一致,則行政長官在履行雙重角色時應不會產生矛盾。然而,若中央對香港特區的利益與大部分香港市民所認知的利益有所分歧,則行政長官將處於尷尬境地。」兩人認為,這種情况下,行政長官要同時維持北京與香港市民的信任,將變得不容易。
行政機關須對立法機關負責
這種說法,承認對於香港的「利益」,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理解:中央政府的理解、本地政府的理解,以及大多數香港市民所認知的理解。這些理解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於申訴署事件中,則很可能只涉及本地政府與香港市民的理解。
陳弘毅與葉保仁指出,在香港的制度中,預期行政與立法機構會「既協調合作,又互相制衡」。《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亦規定特區政府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負責,即立法會應在監督政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行政長官承認此事引起「社會討論」。據傳媒報道,部分立法會議員也就此事發聲或提出質疑,包括田北辰、江玉歡、狄志遠、鄧家彪、容海恩及張欣宇。隨後有媒體報道,有人向立法會議員發出「溫馨提示」,表示不應「跟進」或「評論」申訴署風波。
如果依據陳弘毅與葉保仁的觀點,向香港特區政府問責,即意味着就大多數香港市民所認知的利益向當局問責,那麼,為何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溫馨提示」呢?
香港市民過去一直重視問責、公開及透明度。正因如此,在過往選舉裏,泛民主派政黨曾經長期得到55%至60%選民支持。即使到了2018年,特區政府仍然表態支持這些價值觀。而如今申訴署的舉動,似乎削弱了這些原則。這是否符合香港的利益?
立會議員發聲 是為改善管治
這場風波可能會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促進香港公民社會的作用。網站上被刪除的報告,對所有關心公共政策的人而言都具有重要價值。所有2022/23年度前的申訴署報告網上版本,都已被存放在非政府組織的線上資料庫。一個替代(alternative)的「申訴專員公署網站」是否符合香港利益?當局是否真的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立法會議員應該能夠就此類問題暢所欲言。有關當局應該理解:議員發聲並非是「攻擊」政府,而是在努力改善本地管治。立法會議員的憲制角色本來就包括監督政府,由此能夠建立社會對制度的信任,這對所有人都有利。
註:Albert Hung-yee Chen and Po Jen Yap. 2023.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Hong Kong SAR: A Contextual Analysis. Hart Publishing.
作者卜約翰(John P. Burns)是港大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