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鄭浩

鄭浩:「特朗普2.0」百日觀察(下)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處理對外關係方面可謂花樣翻新,令國際社會看得眼花撩亂。在不確定、不成章法的美國外交政策影響下,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正進入一個混亂、危險和不斷分化的進程。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可謂來自四面八方,而這一切又歸結為一個亂源:「特朗普2.0」顛覆時代的開始。

早於2017年「特朗普1.0」時期,國際社會已完全感受到特朗普在處理外交事務方面,不是「驚艷」就是「驚嚇」,或兩者並舉。例如他主動改善美朝關係,與朝鮮領導人、「親愛的」朋友金正恩3次會面,令世界刮目相看。當然,美朝關係至今也未發生根本改變,半島局勢依然嚴峻。但無論如何,特朗普與金正恩的「世紀握手」,一時間成為頂流佳話、風頭無雙。

處理美俄關係方面,特朗普首任之初確想扭轉美俄關係不斷交惡的局面,甚至曾要求國務院歐洲與歐亞事務局列出「改善清單」,以便換取俄方在敘利亞等地區問題上的合作。無奈,因媒體爆出「俄國干預大選」敗壞了特朗普的好事,反倒迫使他簽署一系列制裁俄國的行政令,導致美俄關係不熱反涼。

在對待北約、日韓等軍事盟國方面,特朗普公開要求它們提高各自軍費預算佔經濟總值2%或以上,否則,他承諾不會再用美國人納稅錢承擔保護別國的責任。在面對全球事務上,特朗普為了「美國優先」,退出至少10個國際組織和國際多邊協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巴黎氣候協定》、伊核協議等,致美國「新孤立主義」不斷削弱其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未按「2025計劃」 反映MAGA優先佈局

於開啟「特朗普2.0」時代前的2023年,華盛頓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撰寫了「2025計劃」(Project 2025)。儘管特朗普否認知道該計劃及與主要作者的關係,但輿論認為一旦大選獲勝,特朗普或以此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政策藍本。從百日觀察來看,除了特朗普整頓政府機構、打擊非法移民等相關行動,就處理俄烏衝突和貿易關稅等其他問題,幾乎並未按「2025計劃」行事,反映特朗普新一屆政府在強化並推動「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方面,有更明確的優先順序和佈局。

處理烏戰三點考量 重利忘義聯俄制華

首先,面對已持續逾3年的俄烏衝突,特朗普一直強調俄烏應立即停火並展開和平談判,還派遣特使威特科夫數度往莫斯科展開促談斡旋。其間特朗普一方面淡化他在競選時誇口的「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承諾,另一方面通過停止軍援、威迫烏國簽署礦產協議等,不斷向基輔施壓,希望烏方接受有利於俄美而非基輔的和平協議。在美國輿論看來,特朗普的策略不僅是在討好普京,而更像是向獨裁者投降,嚴重違背美國對歐洲和烏克蘭安全承諾的做法。這與「2025計劃」裏強調的「應繼續對俄實施嚴厲制裁,使普京在談判中處於弱勢」的基調,大相逕庭。

特朗普處理俄烏衝突的基本考量,有3點顯而易見。一是希望快速解決俄烏衝突,再造一個證明「世界不能美國能,拜登不能特朗普能」的美國外交奇蹟。特朗普好大喜功,這點與他首個任期的做法一脈相承。

二是希望在解決俄烏衝突後,全面掌控烏國稀有礦產資源,用「美國說了算」的絕對權力,使3年多的美國軍援「回本」。「利益外交」重利忘義,符合傳統重商主義基本邏輯。

三是通過斡旋,尋求改善美俄關係,進而聯俄抗中。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中俄兩國定義為美國最主要戰略競爭者,對美國安全利益構成直接帶敵意的威脅。於美國保守勢力看來,中國始終是「有意圖且有能力與美國展開全球戰略競爭的對手」。因此在特朗普首任後期,特別是中美兩國正式開打貿易戰後(即從2018年7月初美國對價值340億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起),他就一直希望借助俄國圍堵中國,採取一切手段遏華。很明顯,「特朗普2.0」時代給了他更多時間和可能性,以實現其遏制中國的意圖。

狂加關稅代價巨大 針對中國圖削發展

其次,若說特朗普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揚言收買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經營權,及叫嚷「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個州」這些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的言論,並不能改變什麼的話,那麼「特朗普2.0」對世界造成的最猛烈和最具破壞性之衝擊,當屬4月2日他宣布對全球實行所謂「對等關稅」,以此結束所謂世界「佔美國的便宜」的歷史。特朗普把這天稱為美國「解放日」,但對世界來說,這天可謂「災難日」。他向全球加徵關稅,給戰後形成的國際貿易秩序和規則帶來巨大衝擊,打亂全球化進程。而美國實施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一方面或將造成全球經濟,特別是「全球南方」發展造成更大困難,損害各國正當正常利益,更使許多中、小型經濟體陷入經濟困境甚至衰退;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資金鏈中斷,更令貧窮和欠發達經濟體瀕臨經濟崩潰的危險邊緣。

然而,狂加關稅並非「2025計劃」的政策建議。相反,該計劃詳細列舉了增加關稅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的諸多危害,包括通脹和加劇失業、損害而非引導製造業回流、加劇與貿易伙伴的爭拗,及使美國在國際貿易體系裏更為孤立等。特朗普決意繼續他首任之未竟事業,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強迫性的關稅,使所謂「不公平交易」國家在90天內與美國達成新貿易協議,以便改善美國貿易收支不平衡問題。於高關稅威迫下,確實令70多國主動與美接觸,就新貿易協議展開談判。但這期間給美國製造業、零售業、農場品出口和融資市場等帶來的混亂與代價,同樣是巨大的。「特朗普2.0」正試圖用短期自我傷害,換取長期繁榮發展,其做法備受爭議,他卻認為陣痛難免。

實際上,美國針對的焦點是中國,對華輸美產品加徵145%關稅,而中國堅決不跪,以加徵125%關稅反制,關稅升級幾乎終止兩國正常貿易往來。此前中國多次公開否認兩國已就貿易談判展開接觸,使特朗普的「關稅心理戰」無計可施。儘管如此,特朗普一直試圖尋找削弱中國綜合發展能力的最快捷方法。中國的能力建設,如超高速發展的工業製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能力、國防建設自主化能力、對外援助與合作發展能力等,正是美國認為在兩國競爭裏或將被超越、被取代的最大隱患。因此,在眾多遏制中國能力建設的方法裏,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選擇提高關稅、正面對抗中國,在於預期貿易中斷可能對華影響更大、代價更高。例如中國輸美市場的商品生產會中斷,加之難以在短期內尋找出口替代市場,因而會使中國失業率上升、美元外匯收入減少;而依靠美國出口零部件的中國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會受阻,美國貿易伙伴也會為避免遭高關稅威脅,加入美國對華貿易戰陣營,這將使中國失去「止損」的市場和機會。

美國民意最能說明問題

需指出的是,特朗普是美國選民選出來的總統;對他執政百日的表現是否滿意,大概美國民意最能說明問題。據美聯社和芝加哥大學民意研究中心4月17至21日的民調顯示,對當前經濟情况的滿意率為37%,不滿意率61%;移民政策是46%滿意對53%不滿意;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滿意的佔37%,不滿意的有62%;而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極度與非常焦慮」的有53%,「沒有焦慮」的只有20%。或許,這已多少說明了一個問題:並非特朗普沒做事,只因做了太多錯事,才造成美國政策的系統性垮塌。

(編者按:上篇刊2025年5月16日)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鄭浩]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