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數周前,很多長輩突然跟我說,「蔡瀾先生過身了」。我第一時間上網查證,發現主流傳媒僅報道他入院,便知道長輩們肯定看了假新聞。我嘗試跟他們解釋,但他們一如既往,寧願相信來歷不明的資訊,都拒絕相信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我。
過了一周,他們又紛紛跟我說:「噢,原來蔡瀾還在!為什麼之前新聞又說他過身呢?」我沒有好氣,也不再浪費唇舌解釋,因為深知徒勞無功。他們對於電騙非常提防,因為關乎金錢損失;惟對於這樣的「新聞詐騙」,卻中門大開、「任呃唔嬲」。從養生知識到娛樂圈八卦,只要在電話上看到的,他們就深信不疑。
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如何打發每天時間,很傷腦筋;手機成為打發時間的最有效工具。聳人聽聞的假新聞源源不絕地送上,猶如精彩版的24小時新聞台。這令筆者想起了黃子華一句棟篤笑台詞:「原來他們不是騙子,是fan屎呀!」因為「新聞騙子」解決了很多長者的頭號難題。
長者當然不止看假新聞,也看真新聞。一位長輩天天長開新聞台,日日見到特朗普。當我問他,特朗普最近做了什麼?他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批評特朗普是「瘋子」、要搞衰中國。為什麼他能將《東張西望》「家嫂大戰奶奶」的細節娓娓道來,卻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忘得一乾二淨?
腦袋傾向藉故事理解資訊
最近讀到由瑞士作家杜伯里(Rolf Dobelli)於2013年出版的《清醒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描述了多種常見的思維謬誤,其中一段談到我們對故事的鍾愛——我們難以記住10分鐘前才列寫的購物清單,卻能夠輕鬆記得上周看過的電影複雜情節,因為腦袋傾向透過起承轉合的故事去理解資訊。
他舉例指,媒體是將資訊轉化成故事的能手。如果一道橋壓垮一輛車,有關遇難司機的背後故事,往往比起橋樑結構缺陷的調查要引人入勝得多,哪管後者可以避免慘劇重演,更具社會意義。又例如,美國一名男子遭刺身亡,如果讓人猜兇徒是走私軍刀的俄羅斯移民,還是一名普通美國中產人士,絕大部分人都會估是前者。但從數學上說,美國中產人數遠多於走私軍刀的俄國移民,因此犯案人屬美國中產的機率其實更高。
雖然不少主流傳媒都會在報道中渲染情緒,但終究不能偏離事實。「內容農場」卻無此包袱,完全憑空創作,情節要多精彩有多精彩。AI(人工智能)一日千里,很多長者或在不久將來深陷另類虛擬世界,將生成的虛假影音照單全收。從這個角度看,銀髮一族可能才是擁抱虛擬世界的先驅。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