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本月初的五一黃金周,訪港旅客人數又創新高。東鐵車廂都是遊客,還可以見到他們輪候在月台的港鐵字體前「打卡」。就算不看新聞報道的數據,憑感覺都可感受到香港旅業復蘇。昨日行政長官李家超見記者,跟進「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首階段工作,提及旅遊加美食的「樂趣旅遊」,使消費成為旅遊樂趣一部分。
雖因消費模式轉變,包括茶餐廳在內的香港食肆正處調整期,但藉着政府的配套政策,又有工作組,業界在這個機遇下要好好思考如何向前走,既留住市民,也要帶給旅客消費上的樂趣,不會「畀錢買難受」。
「功夫菜」減少 同質化加劇
受「小紅書」和互聯網宣傳,市區風景之一是旅客在「網紅茶餐廳」外排隊光顧的一幕。客觀而言,茶餐廳源起香港,是本港所獨有的快餐文化,總有一間在左右,近年亦走入內地開枝散葉。旅客如首次來港,相信一般都會「朝聖」。有聲音認為本港茶餐廳水準很飄忽,你可能選到不錯的,但也有機會「中伏」,令旅客失望。就算是連鎖集團,即使有標準作業流程,惟不少市民評論反映,觀感上都覺得出品退步了,例如招牌豬扒飯沒有以前好食,豬扒尺寸也「縮水」了。
隨着成長,不難觀察到茶餐廳餐牌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小時候可以在茶餐廳內食到炆柚皮、鹹牛脷等午餐。但這些需投入時間和心機的碟頭飯,現時已是稀有產物。本港茶餐廳因成本變化及節奏轉變,更聚焦容易備餐、快速出餐的菜式,不外乎各種肉扒、簡單熱炒、午餐肉腸仔、雞蛋等汁醬飯和粉麵組合。
茶餐廳是糅合中西餐飲的場所,廚房包含粵菜和類西餐技法。備餐的轉變,使本港茶餐廳的「功夫菜」少了,既影響傳承,同質化也嚴重了。加上沒有「官方標準」,水準很易飄忽。早前筆者文章(註)就提及內地地方政府對自己飲食文化有若干扶持。例如沙縣就有《沙縣小吃標準18項》,建議多項餐品的製作技藝,這樣有助口味標準化。蘭州市早前亦提出蘭州牛肉麵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務求蘭州牛肉麵可進一步規劃化、專業化,亦涉及人才培養等。
正值特區政府推出「樂趣旅遊」,強化旅客的美食體驗,當局可考慮類似方面的支持,改善本港茶餐廳製作技藝不一的問題,亦有望長遠提高整體業界品牌和專業化。
換個視角,灣仔區出名打工仔多,然而日前某個工作日,軒尼詩道某家老字號在午餐時間已不用排隊;假如沒有招牌自家製麵包和蛋撻作招徠,可能食客都不用拼桌。參考仍要排隊的「澳牛」,及燒鵝飯、清湯腩等食肆,靠的不外乎是特色和相對穩定的出餐水準。另一方面,用心經營以至是工匠精神也很緊要。筆者最近與立法會議員陳月明到打鼓嶺過渡房屋的社區餐廳觀察,餐廳由社企營運,所以菜牌選擇很少,感覺到負責人是初哥,過程有「蝦碌」,但很有心投入。還記得當日的粟米肉粒調了一個中式「玻璃芡」,肉粒是手切的,整體味道不錯。飲食是一個互動過程,堅持或許不一定有大進步,惟起碼不會退步;他日再嘗,或許會令人刮目相看。
打造自家「心機菜」 在大灣區中突圍
香港茶餐廳文化今天已開枝散葉,不但走入內地,也走出國際。中國人素來民以食為天,要持續吸引市民和旅客光顧,自家特色和穩定的出品是重要條件。鄰近的澳門茶餐廳就有自己的嚤囉雞飯,亦保留了炒通粉和瓦煲咖啡等香港已很難找到的餐品,這些都是澳門人自豪的特色。旅客來港,來到茶餐廳的發源地,業界應該在這段調整期重新思考如何用心再投入,如何通過廚房技法打造自家特色和「心機菜」,使香港在大灣區茶餐廳同質化當中跑出來。總而言之,在香港吃茶記長大,沒辦法不期待茶餐廳繼續向前走,讓市民可再次找到記憶中的味道,亦讓訪港遊客樂於在當中尋寶。
註:〈旅遊業應堅持特色 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2025年2月3日《大公報》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