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近年美國政府對華打壓措施愈演愈烈,從徵收關稅到限制科技輸出,再到針對華裔科研人員的各類政策,令許多美國華人科學家感寒風凜冽、萌生去意,甚至掀起「出美國潮」。歐洲多國趁機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招攬流失的人才。加拿大動用3000萬加元搶奪頂尖科學家,英國推出5000萬英鎊「搬遷計劃」吸引科研團隊,歐盟也撥出5億歐元全力競逐人才。這些舉措,均顯示這是一場全球的人才爭奪戰。
香港最近也加入這場競逐。早前創新科技署向立法會申請30億元,推行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這項計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瞄準的7個前沿科技領域一致,涵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牀醫學與健康,以及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索領域。正如創科局長孫東所言,國家正處於關鍵歷史發展階段,急需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尤其是華裔科學家來港或赴內地發展。香港此時的動作,不僅符合國家戰略,也為自身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然而香港不僅面對與全球競爭者的較量,還要防範美國可能採取進一步打壓措施。美國既然可以在貿易和科技轉移上,限制理工科的華裔留學生赴美,若未來有大量科研人才外流往中國和香港特區,基本上可合理預期美國政府會推出打壓措施,而非眼睜睜看着頂尖人才持續流失。
特區政府參與今次的競逐,以及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跨部門委員會,雖然展現了「搶人才」的敏感度和政策效率,既對標國家發展,亦惠及香港特區自身,但仍需未雨綢繆,做好以下三方面準備。
(1)防範制裁風險
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與香港特區的制裁措施,已從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時代的針對個人,進一步擴展至前拜登政府的針對機構與企業。過往被美國制裁的內地大學,如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均是科創領域佼佼者。倘未來美國制裁範圍擴展至香港的大學、大學研究所甚至個別教授或科研團隊,將對本港科研環境帶來巨大衝擊,甚至動搖科研人才的信心。因此,特區政府應建立預案,確保一旦發生制裁,科研機構和人員能夠得到充分支持與保護。
(2)協調資源,加強政府與大學聯繫
香港與內地在吸引科研人才上,有不同優勢與挑戰。內地政府能夠直接主導行政工作,並迅速落實資金支持以至工作崗位。然而由於體制不同,特區政府不是直接的用人單位,高端人才來港後,很大機會落戶大學或其研究所。惟受制於政府財赤,本港8間資助大學須從儲備回撥共40億元至政府庫房。大學如何向科研人才提供具吸引力的條件,需特區政府與大學緊密合作,提供支持。
此外,香港土地緊張,北部都會區的興建亦需時日,緩不濟急;加上我們不能期望美國會持續下「逐客令」,很可能只是短期行為。特區政府如何快速回應這個「窗口期」內的人才流動,更是成敗關鍵。
(3)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避免流失科研成果
科研人才落戶香港後,其科研成果在哪裏轉化,將對香港長遠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例如一些高新科技可能考慮到美國制裁風險,選擇在東南亞等地轉化,而非留在香港或中國內地進行。若無法有效應對這一情况,將導致香港辛苦吸引來的科研資源流向外地,無法為我們的經濟與技術升級帶來實質作用。
印度在這方面的教訓,值得香港警惕。由於知識產權政策漏洞及產業轉化能力不足,印度長期陷入「研發在印度,專利在歐美」的困境。例如世衛組織2017年報告指出,印度公立機構的研發成果因缺乏商業化支持,常被跨國企業低價收購,典型案例包括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衍生物的技術轉移。又例如,英國劍僑大學印度裔教授Shankar Balasubramanian開發的基因測序技術,其專利歸屬英國公司Solexa,其後被美國Illumina公司以6億美元收購,印度未能得到任何技術紅利。
這些案例均警示我們,必須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成果轉化機制,以免科研成果付諸東流。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