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

田方澤:大學學者來自哪一個五湖四海?

【明報文章】日前《明報》訪問港大校長張翔,談及大學國際化的發展。區區出身於中文大學,早於20年前,學兄學姐已與當時新上任、銳意推動「國際化」的劉遵義校長爭論不斷,認為國際化對大學未必有益。

來到2025年,社會爭議仍如當年——所謂「國際化」,最終只是「國內化」;「非本地」教授和學生,多出生於中國內地。當中一個分歧是:本地大學,在追趕國際排名的同時,有沒有扶持本地學者和本地研究的責任?

「國際化」抑或「國內化」

張翔校長在訪問中說:「世界性的大學,學者必須來自五湖四海。」網友打趣說:「哪一個五湖四海?內地的鄱陽湖洞庭湖和東南西北海嗎?」儘管張翔校長常到海外招攬人才,但據《明報》引述教資會數據,如今港大教職員當中,內地出身者佔38.8%。去年有媒體整理教資會臨時數字,指在本港8所資助大學當中,內地出身學者共佔約四至五成。

箇中當然有近年社會氣氛、學術環境轉變和移民潮等因素,但整體而言,「國內化」趨勢甚為明顯。若說招聘非本地學者的目標是提供多元學習環境,大幅招聘內地學者和放寬招收以內地生為主的「非本地學生」,能否達到「多元」目標?

本地大學為什麼大量聘用內地教職員?筆者與一名學者朋友討論,當中是否有社會猜測的政治因素,無法考證。惟在大學的國際化遊戲中,仍是着重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及職場人際關係。內地學者人多基數大、勤力發表,或有部分人本來與本地大學關係良好,自然更易獲聘用。至於研究範疇,在數理工程方面,即便在歐美社會,都同意中國人苦心鑽研;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國大陸研究比香港研究更容易刊登在國際期刊。國際化指標包括是否聘用非本地學者,本地學者又失優勢。加上近年香港在國際社會的名聲有損,海外學者擔憂社會和研究環境,未必選擇來港,致比例上內地學者更多。

因此,「國際化」變成「國內化」,「五湖四海」變成「鄱陽湖北海」,無可奈何。

只顧研究是不務正業

又是國際化遊戲——香港的大學似乎喜愛聘用海外畢業學者,較少聘用本地博士。反而有不少來自內地的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回內地大學任教。結果即使是研究院,也較少本地人報讀,變成招收內地研究生為主。而即使本地學生讀研究院,一些學者都會苦口婆心建議先做可以「出文」的研究,把真正想做的事情押後。這種院校環境,能否鼓勵本地研究?

不過,大學有責任培養本地學者嗎?抑或如張翔校長所說「本港大學20年前本地教授可能佔八成的情况並不健康」?對區區而言,視乎觀點與角度:倘着重研究,可能不問出身,吸引「出文機器」的非本地學者,確實有利;惟若重視教學和人文價值,那對香港有歸屬感的本地學者,似乎應該是主力。

香港較主要的大學,都受教資會公帑資助。市民期望大學為本地服務、培養本地人才、促進香港研究,合情合理。如果大學只顧着玩國際化遊戲,難以刊登在國際期刊的本地研究就「買少見少」,在人文、教育、社會科學等方面尤甚。如今,我們仍偶爾看見學者從事本地社會和文化研究、到中小學及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知識轉移」項目、對本地政策發展建言。但這些項目很多時候由本地出身的學者主導,內地出身學者較少關懷本地事務。當愈來愈多內地學者的時候,仍有多少有位置的學者做本地研究?

中大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去年再版其著作《大學之理念》,批評現代大學重視科學研究、輕視教學和人文價值。大學積極推動「國際化」,固然有助提升國際排名、促進研究,但如果提升排名只對大學名聲和出論文有利,卻未能回饋本地社會,沒有盡培育本地人才、紮實香港研究、為社會立言的責任,也是一種不務正業吧?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