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近日我帶領辦事處考察團赴日本東京考察安老服務,深入了解當地的先進經驗與發展模式。於為期5天考察裏,我們參觀了Granda Group的私人安老院舍、Zenkukai的政府資助院舍及France Bed長者器材租用服務中心。此行所見所聞,對我們反思香港安老服務發展有重要啟發。
「以人為本」與美學融入服務
日本安老服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於Granda Group的院舍,長者不是被動的服務接受者,而是自主決策的個體: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興趣活動及參與內容,院舍職員則扮演引導者與支持者角色。這種尊重長者自主權的理念,與香港部分安老院舍仍採用的「機構主導」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安老服務對「美」的重視。Granda Group院舍不僅於功能上滿足長者需求,更在活動設計、室內佈置到園藝擺設等各方面追求美感。這種對美的追求不是裝飾性質點綴,而是根植於日本文化中的哲學,強調「美」對長者精神生活質素的重要。本港安老服務往往過於注重基本照顧,而忽略環境美學對長者心理健康的影響,這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科技應用是日本安老服務另一亮點。於Zenkukai院舍,先進科技的導入使服務效能提高約四成;特別是夜間監察系統,在大幅減少值班人手的同時,確保院友安全及監測狀况。面對勞動力短缺的挑戰,香港安老服務同樣要更積極擁抱科技,實現「科技養老」的轉型。
最令我驚喜的發現,是日本安老服務的產業化發展。France Bed展示了長者器材租用產業與長期養老保險的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產業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照顧個案主任」(care manager)這專業角色:他們協調長者需求、醫護人員及設備供應商,向長者提供整合式服務。這種產業化思維對港而言頗陌生,但潛力巨大。
科技的投入為安老服務產業化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之成為具吸引力的投資領域。於日本,安老服務已不僅是社會福利事業,更是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吸引大量資金和人才投入。相比之下,本港安老服務仍主要依賴政府資助,產業化發展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最令人感慨的是,日本安老服務業吸引了眾多年輕專業人才。無論是醫護人員、科技研發人才還是前線工作人員,年輕人的參與為行業注入活力。相較之下,香港安老服務常被視為「夕陽行業」,很難吸引年輕人加入,導致人才短缺和服務質素參差。
人才培養與政策規劃
要實現香港安老服務的質素提升和產業化發展,我認為必須從政策層面入手,建立長遠的長者照顧政策框架及融資機制。日本的長期養老保險制度,為安老服務提供了穩定資金來源,形成良性循環。香港在這方面明顯存在不足,亟需全面規劃。
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本港安老服務發展不能僅停留於增加資源和牀位的思維上,而應從日本經驗汲取智慧,探索更具創新性的發展路徑。通過服務理念的轉變、科技應用、產業化的推進和人才培養,香港安老服務定能走出一條兼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