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國戰國時期秦都南門的三丈之木,以50金重賞移木者的承諾,成就了商鞅變法「徙木立信」的千古佳話。2300多年後的香港中環,港匯強勢逼近7.75強方兌換保證,上周三單日「北水」淨買入355.87億港元創歷史新高。這兩幅跨越時空畫面,共同詮釋國家信用的本質——前者用制度確立承諾的可信度,後者用市場選擇印證制度生命力。
白宮把供應鏈當籌碼
最終美國老百姓受苦
美國於本月11日宣布豁免部分電子產品關稅,總統特朗普卻在48小時後便於社交媒體澄清無豁免,將政策推倒重來。這種情况堪比《論貴粟疏》的「朝令夕改」典故,只不過現代版的主角換成了所謂全球超級大國。從半導體到藥品,從大豆到手機,白宮決策層把全球供應鏈當作賭輪盤的籌碼。
但全球產業鏈已不再是當年模樣: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突破45%,全世界筆記型電腦來自中國的產量佔比近80%,蘋果手機約80%的產量也來自中國。倘美國對華實行145%關稅,意味原本價格1000多美元的iPhone,回到美國售賣將達3000、4000美元甚至更高。美國這一折騰,最終受苦的反而是自家老百姓。
投行摩根大通預測,關稅政策將令美國經濟衰退概率推高至60%;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更跌至1952年以來的第二低點;據銀行資料顯示,美匯指數單周暴跌3.2%,觸發港元空頭平倉潮,直接推動港匯於4月14日觸及7.7542的4年高位。
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揭示了國家信譽的構建需長期積累,而摧毁只需一朝。反觀今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將關稅政策當作兒戲,其反覆無常不僅令盟友離心,更使企業陷入「決策癱瘓」,政策方向以情緒作主導。
政策可信度降 資本湧向穩定港灣
這種「自毁長城」的行徑,暴露了美國政治精英對制度規則的漠視,及對全球經濟責任的逃避。正如《荀子》所言「已諾不信則兵弱」,當政策可信度如同決堤之水,資本洪流自然湧向制度穩定的港灣,美國基本已無勝算。
相較於美國的混亂,5000年華夏文明積澱而成的中國,其政策連續性與市場穩定性,成為全球資本避風港。美國《紐約時報》調查顯示,即便面臨高關稅,多數企業仍選擇留在中國,原因是中國製造工藝成熟、供應鏈網絡高效,以及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這種穩定性,正體現中國制度優勢,包括「五年規劃」的長期佈局、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持續完善等。
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區作為一國兩制事業的典範,其獨特優勢愈發突顯;香港的法治傳統與金融自由度,使其成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樑。
資料顯示,過去10年美國對港貿易順差累計達2715億美元,香港更是美國全球最大的順差來源地。然而美國卻對零關稅的香港加徵145%的懲罰關稅,其「醉翁之意」顯然不在經貿,而在於通過打壓香港遏制中國發展。昨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講話便一語道破,美國對港加徵關稅的荒謬,暴露其妄圖搞亂香港、以港遏華的險惡用心。
香港的三重制度優勢
中銀國際報告顯示,上月南向資金淨流入1498億人民幣,創「港股通」啟動以來的第二高紀錄。這種資金遷徙的背後,是投資者對香港聯匯制度的高度信任。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港匯走強之際強調的「全天候、聯動式、跨市場」實時監管體系,恰似現代金融版的「都江堰歲修制度」,用機制化操作維護市場信心。這背後是三重制度優勢的疊加:普通法系下的契約精神傳承、聯匯制鍛造的貨幣信用,以及一國兩制特有的風險隔離機制。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曾言,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維護信譽。特朗普政府將治國視為商業博弈,以關稅為籌碼攫取短期利益,終將付出信譽破產的代價。反觀中國,以「徙木立信」的智慧構建制度公信力,以一國兩制之包容守護香港的獨特優勢,為世界提供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範式。
美國在「貿易戰迷霧」中,已迷失方向。香港的港匯走強與中國大陸的政策定力,已然昭示全球經濟未來的答案。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外部勢力的癡心妄想,終將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面前化為泡影。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