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Emil Avdaliani

Emil Avdaliani:俄羅斯、中國與美國:「逆向基辛格」是否可能?

【明報文章】過去幾個月,美國在外交上接觸俄羅斯,以就困擾兩國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和解。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10多年來莫斯科與華府的關係一直下滑;2022年在烏克蘭的戰爭爆發之後,雙方的緊張關係加劇,兩國似乎不大可能會努力達成相互妥協——而由於華府任何與莫斯科溝通的舉動都會令其歐洲盟友被邊緣化和感到不滿,這個情境就更顯不切實際。

美俄和解 非不可能

然而過去幾個月證明,華府與莫斯科之間的和解並非不可能。在這些嘗試背後的驅動力,是多方面的,但對美國來說,全都是為了它長期的地緣政治目標,即是將注意力從歐洲和中東戰區(theaters)轉移到印太地區;其目的是與中國競爭,後者的力量於過去10年裏以指數級(exponentially)增長,華府覺得自己在陸海軍事上都可能被超越。

不過,如果跟俄羅斯完全疏遠,那就不可能與中國競爭並遏制它。美國政治建制的一部分一直懷有與俄羅斯實現關係正常化之想法,以向中國施壓。但西方的分析員和學者強而有力地論說美國的努力不大可能成功,其中一個論點是俄國和中國視美國為它們的主要地緣政治競爭對手;北京與莫斯科也沒有冷戰時期中蘇關係那樣的緊張和分歧。

當時蘇聯與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處於對立位置:雙方皆有龐大的人口、領土和核武器,都是雄心勃勃的國家,決心提升自己的國際分量。莫斯科時常蔑視北京,而後者不喜歡這樣,並且盡可能反抗,雙方甚至在共同邊界上打了一場短暫戰爭,這意味着分歧很大。而此背景有利於美國在1970年代採取行動,與中國建立更密切聯繫,以達至損害蘇聯。當然,並不是中美的修好終結了蘇聯,但此舉確實在1980年代對莫斯科造成重大壓力。

中俄雖有分歧 但合作好處更大

於冷戰時代,驅動華府與北京的不僅僅是蘇聯因素。事實上,這一切也跟貿易有關——中國逐步開放,而美國熱切地尋求未開發的新市場;中國需要技術和投資,而美國想要廉價勞動力。當時一切都順利進行。惟現時俄羅斯與美國之間有否出現類似動態(dynamic),能夠令後者更有信心地對抗中國?

如今,中國與俄羅斯是真正的伙伴。它們有其分歧,但相互合作的好處大於有關分歧。此外,俄羅斯與美國都無法如北京與華府在1970年代那樣互相提供對方所需。

再者,冷戰裏的中國沒有提出令美國極不舒服(spectacularly uncomfortable)的要求。相反,若要限制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前者或會向華府提出許多需索——那可能是以某種形式得到整個烏克蘭,以及對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近乎獨佔影響力(near-exclusive influence)。不過更令美國不安的是,俄羅斯也暗示期望華府在軍事上完全撤出東歐。這些就着建立名副其實之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的要求,最終可能會使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難以接受。

俄國或謀求平衡東西方連繫

然而,有一個領域是美國確實有希望與俄羅斯達成某種和解。後者的外交政策,自2022年以來就大幅向亞洲傾斜。如果說在烏克蘭戰爭之前,俄國政策制定者能夠平衡它們對西方與亞洲的連繫,那麼現在莫斯科則普遍高度重視亞洲。儘管這在經濟上可能有利,惟俄羅斯政治人物和分析員偶爾也會主張支持更為平衡的做法,這可以作為莫斯科與華府改善關係的基礎;但當談到試圖將俄羅斯剝離中國,如上所述,那與冷戰時期幾乎沒有可比性。事實上,情况恰恰相反——俄羅斯與中國對它們的雙邊關係相當欣慰。

(作者聯繫:社交媒體X帳戶「@emilavdaliani」)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上 / 下一篇新聞